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ID:13741683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4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_第1页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_第2页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_第3页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_第4页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负面社会现象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愈加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探讨了社会心理问题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干预模式的构建,以期减少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84-02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趋进步,让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现象层出不穷,一些

2、严重的社会暴力事件也屡禁不止,这些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些行为和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中已经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要减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尝试运用临床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地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模式,希望可以对相关问题和研究予以帮助。  一、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的前途和未来丧失信心或对他人、组织或社会怨恨、不满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适应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这种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

3、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无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严重缺失等。在这一方面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如:“芙蓉姐姐”、“伪娘”、“富二代拼爹”等现象所反映的心理问题。  2.暴力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极端性  这是一类多以暴力、个体毁灭、恶性群体事件等极端的方式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心理问题。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则表现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

4、更严重的则表现出异常愤怒甚至引发冲动报复的行为。这种心理投射的目标如果明确便会摧毁目标,投射在自身可能会自杀或自虐,投射在他人身上则可能会危及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福建南平小学伤人案”等背后所隐藏的严重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心理问题的蔓延传染性  如同人生理疾病的病毒传播一样,不良心理问题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广泛,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昭然若揭。如各种形式的“炫富”现象以及全国各地出现的多起针对少年儿童的杀戮事件等,都说明了当前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消极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5、  二、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ClinicalPsychology)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心理病理现象,并且针对心理问题、障碍等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和矫治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有不适应问题、有心理苦恼的人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心理或精神的健康状态,它以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也探讨一般性的心理规律和行为问题,但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试图寻找个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活动、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

6、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注重的是对各种心理信息进行测量评估。因此,要想对社会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干预,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三、社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诸多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结果。所以分析当前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构建其合理健康的预防干预模式有重要作用。  1.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现象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在快速增长,政治也在不断地稳固,但是面临着人口多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限的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在这部分人中

7、,富二代炫富,学术论文造假,官员贪污受贿等负性社会事件充斥于耳,投射出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对自我缺乏认同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公认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长期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社会阶层的分化越开越严重,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蜗居族、蚁族等社会草根群体不断出现,广大社会底层人民无法享受到或很少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难以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支持缺失,社会信任不足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与亲人朋友相互交流的时间减少,而科技的进步给

8、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人际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