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15386562

大小:3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3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2-4-2513:26

2、发布者:天骄

3、查看:1105

4、评论:0摘要:浦东新区2012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浦东新区2012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

5、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②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

6、、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

7、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8、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

9、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1.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2分)A.或许B.大概C.诚然D.其实2.第③段的加点词“说话”的含义是。(2分)3.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是:(1)(2)(3分)4.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D

10、.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5.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第④段:目的是第⑥段:目的是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菩提树朱千华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

11、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