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doc

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doc

ID:17444233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31

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doc_第1页
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4例误诊原因分析作者:宋连华,张菊香,苏玉森【关键词】肠套叠,急性;小儿;诊断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2岁以后逐渐减少。不典型肠套叠的诊断尤其是早期比较困难,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现将我院近十年来早期误诊的24例肠套叠原因做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男∶女=2∶1。年龄6个月~1岁12例,1~2岁8例,2~4岁4例,平均1.5岁。1.2临床表现肠鸣音亢进14例,腹痛19例,呕吐7例,便血7例,腹部肿块5例,精神萎靡5例,发热3例。1.3就诊时间3~8h15例,8~12h6例,1

2、2~24h2例,1~2天1例。1.4确诊时间发病后24h内15例,24~48h者7例,48h以上者2例。1.5误诊的疾病急性病毒性肠炎11例,细菌性痢疾6例,急性坏死性肠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病毒性脑炎1例。2讨论肠套叠是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多为原发性,仅5%为继发性。婴幼儿回盲部尚未固定,游离度过大是原发性肠套叠的易发因素。近来文献报道与病毒感染有关。其发病机制为肠蠕动失调,肠肌痉挛,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最终套入肠管缺血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肠套叠早期诊断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超过

3、48~72h常需手术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早期诊断是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肠套叠死亡率的关键。本组患儿早期缺少肠套叠的典型症状造成误诊、漏诊,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分析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不典型肠套叠认识程度不够。腹痛、便血、腹部包块是肠套叠的三大典型2症状,而临床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在疾病的早期更是不典型。(2)体格检查不细致。该组患者中经腹部超声发现腹部包块而后腹部触诊到包块者12例,未进行直肠指诊者5例。(3)按初诊疾病治疗无效时未认真查找其他原因。尤其是有原发疾病合并肠套叠的患儿,只注重原发病的治疗,在原发病好转而腹痛、呕吐、精

4、神萎靡等症状逐渐加重时,临床思维过于局限。如本组11例急性病毒性肠炎患儿,经前期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而腹痛、呕吐症状反而加重未予足够重视。因此,对于不典型肠套叠的诊断应注意:(1)要时刻树立急症意识。对接诊的每一名患儿,首先要排除常见的急症,然后再考虑常见病。(2)要随时保持动态观察。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肠套叠的患儿,在原发病诊治效果不佳时,要随时修正诊断。(3)要高度重视体格检查。肠套叠的患儿大部分经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均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腹部触诊、直肠指诊等,在没有出现血便之前非常重要。(4)要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一经考虑有肠套叠可能时,及时进行超

5、声检查及诊断性空气灌肠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