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

ID:19144792

大小:9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8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_第1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_第2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_第3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_第4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撰写人:应军波课题古诗两首课文类型精读课文文体特点古诗词文本解读1.从诗本意出发:《题西林壁》是一首“艳压庐山客”的哲理诗,它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千古一叹,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但是,《题西林壁》作为诗歌精品引入课堂的今天,教者不能“当局者迷”,如此“意无穷”的哲理诗的解读和教学,必须“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踏上一次“追逐灵魂”的精神之旅。2.从教学实效出发:“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

2、”“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一段话中三次提到“观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第二组导言: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与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

3、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食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一段话中六次提到“观察”,由此可见,编者之意不在山水,不在哲理,而是在观察,在发现,旨在唤醒“连续观察”的意识,意在启发学生于观察中发现,于发现中创新。3.同样《游山西村》虽然只有短短的4行28个字,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过程中,包含着热闹的场面,迷人的风光习俗,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整首诗字字皆妙,处处精彩。

4、且体现了宋诗一个鲜明的特点:景物与哲理的交融,闪烁着人生哲理的熠熠光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景物的描写,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要理解诗歌作者透过诗歌阐发的哲理以及抒发的情感,就不能脱离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与遭遇,才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大胆想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4.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5、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

6、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7学段目标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单元目标学会仔细观察,会有所发现;并能把观察发现的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本课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8、以及审美情操。本课重难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一课时第(1)课时学导案课时目标同上前置性预学要求1.收集关于描写庐山和描写农家生活的诗篇,有时间诵读几遍。2.了解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资料简介,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作品。3.熟读这两首古诗,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查阅不懂字词的意思,并大致了解诗意。4.思考诗人创作的意图。板块一学生合学教师导学学生交流预学情况1.理解“题”“西林”的意思。2.诗人苏轼及写作背景(主要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1)有关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