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

ID:20127821

大小: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_第1页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_第2页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_第3页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对比探析田瑞红1王洪建2(1濮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河南濮阳457000)(2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濮阳457000)【摘要】目的:对大剂量常规输血与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运用情况加以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015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8例需大剂量输血治疗者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別予以去白细胞输血、常规输血。对2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GOT、DB、LDH、C02)变化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输血后3d的C02、DB、LDH、GOT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

2、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大剂量输血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效果明显,且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关键词】常规输血;去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46.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69-02在临床上,大剂量输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大出血后的治疗。在输血时,一般是采取常规输血法,但极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继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临床上开始提出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法[1]。现为了解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治疗中的

3、运用效果,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39例需大剂量输血患者予以去白细胞输血,只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4月至20015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8例需大剂量输血治疗者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18〜66岁,平均年龄为(35.4±2.6)岁;科室:18例血液科,10例消化科,例妇产科,3例其他科室。参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区间20〜67岁,平均年龄为(35.8±2.2)岁;科室:16例血液科,11例消化科,例妇产科,2例其他

4、科室。2组患者在临床基础性资料(如性别、年龄、科室等)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对参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治疗,而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而去白细胞标准为:采用內细胞过滤器FTS-RC-201/202血库型,依据冇关标准,过滤掉血液内的白细胞,确保血液内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9.7%[2】。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3d的CO2(二氧化碳)、DB(直接胆红素)、LDH(乳酸脱氢酶)、GO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进行检测与观察,同吋观察其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不良反应包含三种,分别是(1)发热:输血后的体温比输血

5、前高1°C以上,II带冇寒战、恶寒等症状;(2)过敏:全身性/局部性的皮疹,在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消失;(3)其它:各种全身性症状,比如骨痛、过敏性休克,在进行相应的辅助性检查,以了解其症状的发生是否和输血有关联[3]。符合上述中的任何一项,继而确定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1.4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结果(1)输血前后的各指标情况分析:详见下表1所示,由表可知:输血前,两组患者的C02、DB、LDH、

6、GOT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后3d的CO2、DB、LDH、GOT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实验组中仅1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6%(1/39);参照组中奋6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5.4%(6/39)。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o1.讨论经本次研究发现,采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输血后的各

7、指标(C02、DB、LDH、GOT)均低于参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即2.6%vs%15.4%。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与血液内的白细胞成分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白细胞可以经由消化、吞噬,进而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发挥预防保护,抵制微生物或细菌的功效。但是,白细胞在离开人体后的24h,其功能将随之消失,若在输血的过程中,将己经失去功能的白细胞输入人体内,则极易引起不良反应[4]。另外,实验组患者的各指标之所以低于参照组,是因为血液在保存前,其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质量比悬浮红细胞高,其中所包含的游离红蛋白并不高,因此导致苏输血后的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