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

ID:2062401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_第1页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_第2页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_第3页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_第4页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探究闽江学院附中李霞35005摘要:本文探讨影响初中与小学数学衔接的问题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几点“入门”尝试。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学习策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的过程,这客观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完成上述思维的形成。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

2、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相互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终身受益。一:影响初中与小学数学衔接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方面:①小学数学教材通俗易懂,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的是常数,且较多的

3、侧重于算术计算,在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由旧大纲中局限于算术和珠算,偏重于“数”,发展为“数”与“形”两方面,并明确规定在“最基础”的范围内。而初中数学教材较通俗易懂,大多研究的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要有一定的数感、符号感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数形结合,对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了具体的要求。①为了适应义务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材降低幅度较大,如进一步降低四则计算和应用题的教学要求。“在笔算加减法中要求以三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

4、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等。”“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分数四则计算注明“不包括带分数”。“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而初中由于受客观上升学压力和评价标准的影响,实际计算难度、灵活度并不一定下降,应用题又增加了探索性、应用性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大了初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台阶。②部分教学内容(如教科书中的打“”号内容)作为选学要求,不作统一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而初中一些教师对调整后的大纲要求,认识不够。对编在附录内的内容

5、认为小学讲了,而未讲这部分知识,形成了小学、初中两不管的教材,给学生后继过程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初中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也造成中小学教学的脱节。2教学方法方面:①小学数学教学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景,这是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的。另外课堂教学密度小,容量少,课堂复习与巩固时间多。在概念教学中,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②初中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规律性、探索性知识越来越多。

6、教师注重讲清概念,从概念出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解题。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法上要求新型多变,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上课时间虽比小学多5分钟,但教学密度大,教师经常是复习与巩固时间少。这对习惯了较慢教学进度的初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或基础缺陷的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3、学习方法不同:①小学教学中“扶”得较多,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小学中老师管的严,可以讲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②初中教学中注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得较多。针对

7、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题类型多变,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增多。这对那些学习被动的初一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当然不易。二、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入门”尝试德国数学家达米洛夫的“大众数学”提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数学要着眼于全体学生,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提高数学素质,要顾及所有人的需求。当前教育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界定:数学素质的内容应如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可见,数学衔接教学,要以知识为载体,挖掘在

8、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的育人功能,以能力和思想方法为核心,以数学运用表现出来的数学观念为目的。这是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衔接教学所遵循的原则,因此在衔接教学中通过适应调整教学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