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

ID:21271012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_第1页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_第2页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临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加,育龄妇女发病率10%[1]。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进行观察,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0月从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进行保守手术并以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2]分期为III期以上患者30例,其中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16例(米非司酮组),术后未用药14例(未用药组),患者年龄21〜40岁,所有病例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按r-AFS分期法,30例患者中III期20例,IV期10例

2、。方法:米非司酮组后1周开始用药,米非司酮每日1次,每次12.5mg,疗程6个月。用药组用药期间每月复诊,均行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复查肝功能,停药后随访6〜30个月。未用药组每半年复查1次,了解其症状、体征,行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疗效判断标准:①症状缓解:指痛经、非经期下腹痛和性交痛消失;②改善:指仍有原症状,但程度减轻;③复发:指B超再次发现盆腔内异囊肿,或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结果治疗效果:米非司酮组用药后,多数患者2个月后发生闭经,症状随之改善。B超及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3、缩小、张力减低、触痛减轻。米非司酮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米非司酮组复发2例,复发率12.5%。未用药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28.57%。不良反应:米非司酮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轻微皮疹等,症状轻微,患者能耐受。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均未出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异常。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临床表现很严重的患者,其病变可能是轻度的或局限的,而病变广泛甚至盆腔解剖结构严重变形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却很少。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存在而具有对留体激素的反

4、应性。米非司酮是化学全成甾体类药物,能与孕激素受体结合,阻断孕激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破坏子宫内膜的发育、增生等改变。米非司酮还通过拮抗孕酮对局部生长因子及相关酶活性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并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以及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生效应,影响内膜增生。此外,米非司酮通过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产生非竞争性搞雌激素作用,破坏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促使达到了去卵巢状态,从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米非司酮疗效反应:临床上尚缺乏米非司酮大样本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Kettal[4]等报道认为长疗程、低剂量米非司酮治

5、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显著缓解症状,并使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萎缩,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证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良好,能使术后复发率降低,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是临床上前景较好的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参考文献1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10):580-584.2AmericanFertilitySoeiety.RevisedAmericanFertilitySocietyclellificationofendometriosis.FertilSteril,1985:4

6、3.3王岩.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1,4(7):582.4KettalLM,UlmannA,MurphyAA,etal.Treatmentofendometriosiswiththeantiprogesteronemifepristone(RU486).FertilSteril,1996,65(1):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