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

ID:21655590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_第1页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_第2页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_第3页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_第4页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个诗学范畴,一直备受批评界瞩目,并在文学批评中被广泛采用。王国维研究西方文化,是从哲学开始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始终伴随着王国维,在他的思想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间词话;有我;无我  探析《人间词话》的“有我”与“无我”。本文拟从考察王国维的西方思想入手,对其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加以探讨,并力求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学说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王国维对于传统的意

2、境理论有巨大贡献,他吸收了康德、歌德、叔本华等人的思想,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实际,细致剖析了意境的来由和种类,丰富了意境理论的内涵。  一、“有我”和“无我”中蕴含的叔本华美学观念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的核心范畴,王国维的思想是对叔本华美学理念的继承与超越。王国维开始研读的是康德的哲学著作,转而阅读叔本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他的思想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他的美学思想虽然有着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深深烙印,但是也有胜过叔本华的创见。  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引用康德和叔本华的论述来说明审美经验的特质:  

3、美之为物,不关乎吾人之利害者也。汗德以美之快乐为不关利害之快乐。至叔本华而分析观美之状态为二原质。被观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观者之意识,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然吾人一旦因他故,而脱此嗜欲之X,则吾人之知识已不为嗜欲之奴隶,于是得所谓无欲之我。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理解王国维的这一对概念,尤其是“无我之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来用以界定和说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以我观物”、“以物观物”,都

4、已经出现在这段文字里。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叔本华优美、壮美说的关系,主要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段核心话语:“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而王国维对优美、壮美的认知,主要是于叔本华,我们从以下两段引文可以看出:一、“令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惟有知识冥想理念者谓之壮美之感情。”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观其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

5、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

6、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  要达到“无我”,王国维从叔本华的理论中提取了“直观”的概念。叔本华哲学中的“意志之灭绝”、“直接观照”、“无欲之我”与“以物观物”颇为相似,至少在王国维看来如此。依王国维介绍,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即生活之欲。生活之欲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满足,因而永远产生痛苦;就算满足了,也会感到空虚、寂寞。要摆脱人生的困境,除研究哲学外,便是逃进审美之中,暂时抛弃生活之欲,陶醉于对世界万物作无利害关系的“直接观照”。  二、“有我”、“无我”难与“主观”、“客观”对等  萧遥天先生在其《语

7、文小论》中认为“王氏的有我,以我观物,似乎是主观的;无我,以物观物,似乎是客观的。”把“有我”与“无我”解释为主观的与客观的。并且认为王国维本来是把“无我之境”的“客观诗人”排为文章的最高境界,但同时又赞扬阅世甚浅的“主观诗人”李后主,所以萧遥天先生认为王国维本身是非常矛盾的。  叶嘉莹先生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则强调,王国维的“有我”“无我”实在是根据康德、叔本华之美学理论中关于美感判断的两种区分而来的境界。她指出:“‘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指当吾

8、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笔者认为,以“主观”与“客观”来解释“有我”与“无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当其写之于作品中时,则又都必然已经过诗人写作时之冷静的观照。“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