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

ID:22326865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_第1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_第2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_第3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_第4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霍毅芳朱志华杨悦军陈耀成欧锦溪(广丙梧州市工人医院广丙梧州530021)【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牛.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木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

2、浸润。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62-0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技术,常用来治疗广基息肉、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内镜

3、下消化道息肉按形态可简单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传统的内镜下息肉圈套、电切技术对有蒂的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广基息肉往往难于彻底、安全地切除。木院釆取EMR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木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一2013年1月的40例消化道广基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共47个息肉。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52.5岁。息肉位于胃15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回盲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4例,乙状

4、结肠7例,直肠13例,均为广基息肉,最大的2×3cm,脊蒂及亚蒂息肉不包括在内。1.器械OlympusGIF-H260、GIF-160、GIF-Q-180胃镜,CF-H260AI、CF-V1结肠镜,MedworklNJI-AI-07.160注射针,Olympus-PSD-30发生器,圈套器,钛夹,黏膜下注射液:1:10000肾上腺素盐水。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找到病灶,将注射针于息肉基底处黏膜插入约3mm达黏膜下层,推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1一4ml,使息肉基底部黏膜与黏膜下层分开

5、,息肉更加隆起。小于2cm的病灶,一般一点注射即可,大于2cm的病灶则需多点注射,反复追加注射。再将圈套器置于息肉上,将息肉及少许基底周围正常黏膜套入并收紧圈套,用高频电混合电流将息陶切割下。随即观察切割创面冇无出血,最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取出或用负压吸引将其吸出,息肉送病理活检。术后予补液、静脉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禁食1一2天,以后予流质2天,半流质3天。3.随访观察息肉有局部癌变、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直径大于3cm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其他病例术后6个月及1年复查,有病灶残留或复发

6、者再予内镜下治疗。一.结果40例47个病灶全部成功实施EMR术。术后息肉病理标本回收率74、4%(35/47),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9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绒毛状腺瘤2例,管状腺瘤2例,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其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査未见复发。10例切除后创面少量渗血,予观察或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溶液后止血,未出现治疗中及治疗后严重出血、穿孔一.讨论消化道息肉常见于胃及大肠

7、,局部活组织检查不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而内镜下黏膜切除可进行全瘤活检,能及时诊治腺瘤样息肉,对胃癌及人肠癌的防治有着重大意义。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分类可按形态简单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广基息肉包括了隆起型及平tt型两类。直径大于1cm的广基总肉多为腺瘤样总肉。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s,LST)[1]指的是向侧方生长超过1cm的平tt型息肉,此类息肉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0前临床上常用的息肉组织学分类为[2】:(1)腺瘤样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

8、绒毛状腺瘤3种。(2)炎症性息内,是肠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错构瘤型息肉,多见于儿童。(4)增生性息肉。文献报道各类息肉的发生率差别很大。国内报告以腺瘤样息肉最为常见,国外Goldman等[3]认为,人肠总闪中,增生性总闪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本文息肉中增生性息肉最多,占80%,与国外文献符合。本组广基息肉中腺瘤样息肉13例达27.7%。内镜下息肉电凝切除术的完整切除率低,难以切除大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