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

ID:28204427

大小:8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_第1页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_第2页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_第3页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_第4页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欧锦溪朱志华谢玉丽(广丙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消化内科543001)【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1例169枚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EMR和单纯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的操作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于治疗后1个月首次复查随访疗效。结果EMR组出现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穿孔、切U过深及残端残留)共11例,而电切组共有34例,EMR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电切组(P

2、<0.05),对比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息肉行EMR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消化道息肉【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22-02消化道息肉是泛指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上皮而隆起于黏膜面,并向消化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目前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均越来越高,可视为癌前病变甚至恶变[1]。因此及时发现息肉并对其切除及作病理学检查,这对预防其恶

3、变,对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只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己成为普遍采用的技术。现总结我院近年来分别经传统方法直接圈套治疗或行EMR治疗消化道息肉,对比两种方法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101例169处按山㈩分型法确诊消化道息肉(乜括山田I-1V型)的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MR组(n=45)和电切组(n=56),其中EMR组男28例,女17例;电切组男32例,女24例;两组年龄6〜85

4、岁,平均(48.6±5.2)岁。两组息肉共169枚,EMR组81枚,电切组88枚。两组息肉分布、山田分型及息肉大小均采取随机分配。两组息肉分型[3】(山田分型法):I型(广基型)35枚,占20.71%,II型(隆起与基底呈直角型)19枚,占11.24%,III型(亚蒂型)81枚,占47.93%,IV型(有蒂型)34枚,占20.12%。息肉大小:直径≤0.5cm45枚,0.5〜lcm72枚,1〜2cm37枚,2.5cm14枚。1.2设备及器械使用OlympusCF-H260电子胃肠

5、镜,OlympusESG-100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用Olympus公司的EMR专用圈套器、NM-200U注射针,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Olympus钦夹等。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按常规胃肠镜检查作术前准备,排除禁忌症。EMR组用内镜注射针于病灶边缘1、2mm指向病灶中心点方向斜行刺入,相当于于黏膜下层注射:L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约5〜20mL),注射量以能使整个病灶明显隆起为标准,注射后病变处能抬举可进行下一步治疗。采取圈套切除的办法,(参数设置如下:切割功率30-35W,凝固功

6、率30W,单极脉冲电切模式下),将病变组织切除,要求完整保留固有肌层。对直径超过20mm的隆起型病变,可用圈套器分多次套取病变,分次切除。电切组将圈套器直接套入息肉,套住部位以高出周围基底部粘膜0.2〜0.4cm为宜,然后用高频电凝电切法切下息肉参数同EMR组。分叶状息肉或大息肉可采用分次套切法将息肉摘除。术毕仔细观察是否奋组织残留及出血、是否平整。如有少许残留,可予局部烧灼处理。如有少量渗血,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或用去甲肾上腺素8〜16mg加生理盐水20〜40ml局部喷洒创面或

7、用钦夹夹闭出血位点,如切U较深者钦夹夹闭。切除标本用圈套器或吸引随内镜取出,切除后较大片的标本用大头针撑开固定于薄泡沫板,经4%甲醛浸泡固定,所冇标本均送病理室切片病理检查。1.4术后处理手术后嘱卧床休息,予禁食1-3天(视术后病灶情况)、补液、黏膜保护剂、预防性止血等治疗,以后从流质起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观察吋间窗为从手术到术后7天,将切除的病变组织完整切片病理检查。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8、切除效果EMR组1例因基底粘连,未能完整切除,病理证实黏膜下层癌后行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6例渗血,以注射肾上腺素或钛夹等止血成功。切口较深者5例,均以钦夹夹闭,术后无出血、穿孔病例。电切组8例因广基或无蒂,未能切除或完整切除,术中出血12例,术后迟发出血4例,以冰盐水冲洗、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或钛夹等止血成功。2例复查残端残留要行再次电切术。1例穿孔送外科手术修补。切口较深者15例,均以钛夹夹闭。EMR组出现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出血、穿孔、切U过深及残端残留)共11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