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ID:22553033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_第1页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_第2页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_第3页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_第4页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东坡区崇仁中心校李艳萍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教育方法。老师不能再居高临下,独揽“问”的大权,而应尊重学生,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的主人。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看似气氛热烈,好像学生动起来了,实际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老师课前设计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和思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这样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限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老师

2、都要转换角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是个引路人,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唤醒学生的创造心灵。学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的思维,利于学生随时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发明、创造都和对“疑问”探索寻、实践创新分不开。如: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锯就是因为草划破了他的手,他便开始探索草为什么会划破他的手,最终发明了锯。因此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的主人,

3、勇于质疑,善于解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一、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合力。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上课就说:“今天,老师给你们

4、带来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同学们环视了教室,没有发现什么,看着同学们疑惑的目光,出示大屏幕“小萝卜头”的图片,你以前认识他吗?请说说你印象中的“小萝卜头”。今天“小萝卜头”来到了我们身边,(大屏幕出示“小萝卜头”的生活片断。)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创设情境,激起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一个个踊跃质疑:①为什么“小萝卜头”那么小就被关在牢里?②“小萝卜头”不像人的名字,难友们为什么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③“小萝卜头”在牢里怎么生活的?④“小萝卜头”和我们一样大,他应该上学,可他在牢里怎么学习呢?……//-->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疑。《普及

5、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学生自己质疑后,再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会倍感亲切,乐于合作,勇于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在学生质疑后,教师不应简单给个答案,而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解决展开,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切磋学问。因此在质疑后,一目了然的问题,可以抽生互答,重点问题可以分组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

6、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画杨桃》学生质疑后,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的组用朗读勾画法;有的组就地取材,选择讲桌上的粉笔盒做实验,在教室的不同角度观察,再分析讨论;有的组还端来教室里的花盆,在不同的角度画画。在自学过程中老师深入各组点拨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学习。最后汇报学习结果,老师小结。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三、让学生在拓展中再质疑。学生在解疑后,往往有种胜利的满足感,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永不知足,不安于现状,才能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

7、不知足,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如《画杨桃》在学生明白道理后,让学生比较判断:①“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那样的东西,画对了吗?②杨桃就是五角星那样的东西,对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获取了知识,这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怎样才能看到杨桃真面目呢?看生活中的事物、人物、事情怎样看才能看得真实、全面呢?这样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老师及时点拨,肯定学生正确观点,并进一步完善,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看到的样子不同;要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勤学好问,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全方位观察,认真

8、分析。这样学生学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老师要把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