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

ID:2734380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_第1页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_第2页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_第3页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倡导双轮驱动, 发掘学习潜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倡导“双轮驱动”,发掘学习潜能华志远(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13)1问题的提出在一次“反证法”的公开教学中,执教老师依照教材要求,通过对概念的讲解、反证法的操作流程及说明、举例与练习,有序地实施教学,在本节课小结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反证法?回答出人意料.一位学生说是为了做作业,另一位学生说是为了考试,老师陷入尴尬,只能以“这样的想法太功利了吧”加以搪塞,并补充道:“反证法与直接证法在数学证明中起着同样十分重要的作用.”说完便草草收场,学生无语.课后,我与该老师就学生数学学习动

2、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案例的分析作业、考试是教学反馈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真实地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的要求、方法和节奏等,优化教学的结构和过程.但是作业、考试本身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目标驱动的方式之一,它与师长的期望、同学之间的竞争、个人的荣誉感等,构成了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要素,不过外部动机过度,有时会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惊讶、赞叹,或通过教学艺术化的处理,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等,以唤起和激发学

3、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双轮驱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产生善学、好学、乐学的良好效果.笔者在江苏省首届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也开设过这节公开课,现把部分教学片段摘录下来,供各位同行探讨.[情景1](引入)今天,这会议厅里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济济一堂.我们是否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座各位中一定存在两个人,其生日相同?为什么?生1:是的,因为在座的肯定超过700人,而一年只有365天,因此在座各位中一定存在两个人,其生日相同?师:你的判断正确,说理清楚.如果老师继续问你,为什么人数超过700人,一年有

4、365天,就一定有两个人生日相同呢?生1(稍作思考)如果在座各位生日都不相同,一年不就大大超过365天了吗?师:(微笑)很好!她从正反两个方面都加以了说明,可谓滴水不漏.(由于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免不了会觉得不适,一个真实情景的介入,首先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这是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的前提,其次,该问题本身可以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学习和比较提供策略上的认识)[情景2]有一群小朋友正在路边玩耍,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一个叫王戎

5、的小朋友站着不动.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而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同伴听了,拿到嘴里一尝,果然苦不堪言,无法下咽.请问:王戎怎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公认的说法是:如果李子能吃,早就给人摘光了.师:这种逆向思考问题的方式,闪耀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光芒.那么,这种推断方法对数学命题的证明有什么启发呢?ADCBab[请你尝试]设a,b是异面直线,在a上任取两点A,C,在b上任取两点B,D,试证:AB和CD也是异面直线.生2:(稍停片刻)假设AB和CD共面于α,则点A、B、C、

6、D都在α内,于是aα,bα.这与已知条件中a,b是异面直线矛盾,故AB和CD也是异面直线.师:上述证明方法与直接证明有什么区别?4生:直接证明是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而该题的证明则是从否定结论入手.师:我们把这种改变了结论属性的证明,即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称为间接证明(indirectproof).反证法是最常见的间接证明,此外,同一法也是一种间接证明.我们今天侧重研究反证法.——引出课题.师:请你尝试概括一下反证法的证明过程.生3:否定结论——推出矛盾——肯定结论.师:也就是说反证法有三个步骤:反

7、设——归谬——存真.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能否用框图来表示呢?(在师生互动之时,边用课件出示内容,边作理性分析,以渗透算法思想,激活“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真假对立”知识内容,体悟反证法的逻辑依据.)肯定条件p否定结论q导致逻辑矛盾“p且非q”为假“若p则q”为真师:反证法的操作流程非常清晰,但解决问题时,首先能否想到反证法,其次是要会否定结论,当然归谬这一步更是一个充满玄机且富有挑战性的一步.能否说明一下为什么证明异面直线常用反证法?生4:因为异面直线是指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就是

8、说找不到这样的平面,使这两条直线同在这个平面内.师:怎么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平面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都大笑,异口同声地说:因此只能用反证法!(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感性认识,并与旧知识作比较,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提炼、归纳、抽象、概括,构建起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培养同步发展)在随后进行的例题教学中,笔者遵循“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师生互动说解题思路,最后引导学生作解题反思”的教学顺序展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