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

ID:2751405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4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_第1页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_第2页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_第3页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_第4页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方剂学教学中重视发挥好“桥梁”作用方剂学是阐明并研究方剂的基本理论(如:立法原则、配伍规律等)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在中医学中,方剂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笔者在《方剂学》课程教学中,结合后期临床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深切体会到方剂学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好方剂学的“桥梁纽带”作用,谈几点体会。1在代表方剂的分析讲解中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对方剂的讲解和方论的分析就不能以方论方,必须把具体方剂放在具体的病证中去层层解析,以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在这个

2、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治则治法,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中药学中药物药性、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在重复回顾的基础上深化和延伸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基本功,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尤其突出体现在对中医基础中的有关治法的细化和具体化、中药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治则、治法的表述比较抽象,而在方剂学中就比较具体。如“热者寒之”的治法,根据病位的不同,对这个治法的应用会有所区别:外感风热,热在卫分,应以辛凉清热透表法,如银翘散;热在气分,热甚伤津,应以甘寒清热生津法

3、,如白虎汤;热在营分,则宜清营透热法,如清营汤;热在血分,只须凉血散瘀法,如犀角地黄汤。在讲解完清热剂章节后,就可结合辛凉解表的内容,对“热者寒之”治法的具体应用作一个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治法应该根据病位的不同、驱除热邪的方式和途径的不同、热邪致病的病机不同而选择以辛凉、甘寒、苦寒药物为主的不同清法,并从具体的方剂中理解清热剂的基本配伍思路。由此,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基础中抽象治法表述的理解,并可将治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创制新方。同样,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还可以加深对单味中药药性、功效等的记忆。在我们与同学的交流中,多反映对中药的药效、药性的记忆比较困难,经常混淆。在方剂中

4、对中药的选择是基于辨证立法的前提,用其药味或药效之所长。因而我们在讲解到所选择药味时,常常会对同种功效的药味之所长作出比较,由此来加深学生对所选择药味的性味、功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对诸如桂枝、麻黄、黄芪等一些常用药在不同方剂中应用侧重点作出总结,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病证中中药所发挥的不同效力。通过这样的讲解,中药不再是一个个枯燥、孤立的个体,更容易联想记忆,加深印象。2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理论就成了空头理论。因而,作为桥梁课的中医方剂学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方剂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会应用

5、所学的方剂,还应通过学习掌握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治法、遣方用药的原则、药物之间配伍的规律等,从而为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奠定基础,指导临床灵活化裁运用方剂。2.1重视对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临床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人的症状、体征,运用八纲、脏腑辨证等知识,综合分析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机,做出诊断,明确病证,依据治疗原则,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君、臣、佐、使的立方原则组成方剂,酌定剂量、剂型、用法等,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即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运用分析、综合、归纳

6、、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我们突破教材中的编写体例,采用以先表述方名及主治的病证→列举出病证的主症及兼症→运用辨证知识分析病位、病性→总结病证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即教材中的功效)→选择作为君、臣、佐、使的药物→总结方剂配伍特点,强调所体现的治法→总结此方的应用。这样的讲解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接诊辨证论治的整体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思路来训练临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理法方药的思辨模式。2.2重视对同病异方的比较后期临床课的教学多是以疾病为主体展开概念、病因病机、分型治疗等系统内容,而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大多针对的是

7、证而非病。在临床上,处方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辨证立法是否准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道理。因此,在学生尚未接触具体的疾病时,在教学中就应该强调病证之间的关系,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同病异方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从中加深对病证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为临床课教学打下基础,并可有效地指导临床处方。比如在方剂学教材中有数首治疗喘证的方剂,在理气剂一章有关降气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与前面的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同为治疗咳喘的方剂放在一起比较,重点比较咳喘的病因、病机、特点、兼症、立法选药等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