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品质意识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

ID:27553825

大小:652.5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8-12-04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_第1页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_第2页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_第3页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_第4页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科技]品质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质意识培训提示请将手机调到振动档。需要接听电话时,请到教室外面。讲授内容第一章:何谓品质?第二章:品质的重要性第三章:品质意识理念第四章:细节决定成败第一章何谓品质?何谓品质(质量)?我们整天与品质打交道,但谈到什么是品质这个看上去很简单而又非常难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概没有几个人能非常准确的说清楚。先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进行消费(购物,医疗,旅游,教育等)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什么?2.谈谈选择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有那些,既产品好坏的标准?品质,价格,服务,安全性能优越,美观,使用方便,服务周到,售后服务好,用起来放心……质量定义:当一位消费者在买一件产品的时

2、候,他要对各方面权衡(货比三家),1)产品的质量怎么样?2)它的价格是否公平?3)供货商的服务是否优良?4)这个产品使用起来是否安全?看看那些厂家的产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我们说每个顾客购买产品都是由一定的期望(要求,需求)所决定的:或是产品的功能,性能,或是产品的外观,或是公司的信誉,或是商品价格,或是他的牌子,或是他的服务。因此,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将质量简单的定义为产品(服务)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能力。所以那些真正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我们认为就是好的产品,好的质量!20世纪40年代,符合性质量概念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

3、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水平品质定义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定义概念也在不断的演变着:20世纪60年代,适用性质量概念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从使用的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从“符合性”到“适用性”,反映了人们在对质量的认识过程中,已经开始把顾客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到TQM阶段,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不仅包括符合标准的要求,而且以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为衡量依据,体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品质定义改变20世纪

4、90年代,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世界顶级企业相继推行6Sigma管理,逐步确定了全新的卓越质量理念——超越顾客的期望,使顾客感到惊喜,质量意味着没有缺陷。根据卓越质量理念,质量的衡量依据主要有三项:一是体现顾客价值,追求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减少差错和缺陷;其实质是为顾客提供卓越的、富有魅力的质量,从而赢得顾客,在竞争中获胜。满意性质量卓越质量质量定义的误区1.合格品不一定是高质量的产品(标准有高有低,符合标准的产品并非符合客户要求)2.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并非越高越好(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造出来,所以那些真正物美价廉,符合消费者需

5、求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好的质量!)3.质量的好坏是以客户的满意度为衡量 标准的,是要让客户评判的(以消费者来评判的,不是自己说的)质量与顾客质量就意味着满足顾客的要求,需要,和期望,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的倾听客户的心声,树立正确的客户观念在市场学里有一个定律“如果一个顾客满意,他会把这种满意告诉其他6个人;如果一个顾客不满意,他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其他22个人。 张瑞敏曾说过:“一个产品被淘汰,并不是被你的竞争对手淘汰的,而是被你的客户抛弃的”谈起顾客,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为服务和产品付款的个人和组织,他们不是公司自己组织的一部分,通常称之为外部顾客(批发,零售商)。 其实在公司自己

6、内部也有我们的客户,往往被大家忽视了。你的下一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場,下一道工序是用戶!正确的客户观念1.“用户至上”、“用户第一”、 2.“市场竞争是赢得用户的竞争”、 3.“只有用户满意,企业才能生存”, 4.“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 5.“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6.“用户满意是企业永无止境的追求”、 7.“以自己的永远不满意达到用户完全满意、”8.“在用户完全满意之前,我们将永远不能100%满意”、 9.“谁要是让客户不满意,我们就让谁不满意”, 10.“用户永远是对的,如果不对请参照第一条”11.你的下一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场,下一道工序是用戶!将下一道工序当作是你

7、的消费者,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品质、对消费者负责.第二章品质的重要性质量可以兴国质量可以兴厂质量可以兴家质量可以兴人日本----质量兴国日本产品在40年代时质量低劣,但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到60年代,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QCC”、“TQM”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人的质量的决定了产品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