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辩方法略论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

ID:28174968

大小:80.5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1页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2页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3页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4页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论辩方法略论摘要: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得益于他对论辩方法灵活多样的运用。其论辩方法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关键词:孟子善辩论辩方法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辩”著称。究其原因:一是孟子为了坚持和宣传他的观点和主张,不得不经常展开激烈的争辩,其曾有“予a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之语[1](《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证;二是孟子之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2]。当然,孟子不仅“好辩”,更善辩。苏洵在其《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便认为孟子“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

2、,而其锋不可犯”。孟子长于辩论,除了其自身所具冇的“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二》)外,更得益于他对具体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运用。笔者试对其论辩方法加以探析,略作归纳,论述如下。一、直言法直言法即直截了当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使听者明晰事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观点的方法。如著名的“孟子见梁惠王章”(《梁惠王上一》),记录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和论辩。一开始是梁惠王发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在孟子看来“利”与“仁义”是难以调和的,所以机智地以“利”为突破口展开了论述。他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一一“王何必闩利?亦有仁义而己矣。”接着痛批“利”的危害,

3、阐述“仁义”的好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未有仁而?Z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己矣,何必言利?”孟子指出王、大夫、士、庶人,如果都说“何以利吾身”,就会产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可怕结局,甚至会导致“千乘之家”弑“万乘之君”,“百乘之家”弑“千乘之君”的悲惨下场。孟子在此即直指“言利”只会带来弑君亡国的危害,惠王闻之,触目惊心,深为叹服。这种大胆的精神,鲜明的观点,明快的风格为司马迁所赞叹。他在写《孟子列传》时,开篇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梁惠王曰章”(《梁惠

4、王五》)也是如此,梁惠王在先后为齐、秦、楚所败,大儿子战死的情况下,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句孟子问策,希望能振兴魏国,一雪前耻。此处,孟子还是直言其观点,他向梁惠王讲了当前应采取的措施,即“施仁政于民”。随后又点出魏如“施仁政于民”,则“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及齐楚秦诸国不施仁政,“夺其民时”的恶果,一正一反,两相对比,使患王清楚地意识到倘“施仁政于民”,则“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二、移花接木法孟子在游说或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会迅速转换话题,以确保游说或论辩的成功,此即移花接木法。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七》),一开篇,

5、齐宣王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此句意思是: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您能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此问是有原因的,因他处于齐国的强盛之时,一心想以武力征服中原,称霸天下,所以想让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之霸称霸天下的事迹。而众所周知,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双方的观点可谓尖锐对立,如果孟子此时直言不愿谈,双方必然不欢而散,那么劝宣王“弃霸道、图王业”的游说也随之会失败。孟子深知之一点,旋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作答。也就是说: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谁提到过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所以后代就没有流传下来,当然,我也

6、没有听说过。如果您一定要我说的话,我就说说以仁德的力量一天下的“王道”吧。其实,孟子所言非实,他曾经自述:“……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理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离娄下二十一》),从中可知,他熟知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之所以推说不知,就是为了避免正面交锋,缓和谈话的紧张气氛,从而巧妙地把话题以“霸道”转入“王道”,以确保游说的顺利进行,直至成功。“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一》)也是如此,孟子见齐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的话一出口,齐王就“变乎色”,很尴尬,不得不声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可见当时谈话的气氛有多不融洽。如果孟

7、子顺着齐王的话题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的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行仁政”的目的就无法达到,所以孟子适时地转换了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以此缓和气氛,并且将话题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为游说成功做好铺垫。三、设彀法彀,即圈套之意,所以设彀法即预设机巧,引人进入圈套的方法。其往往表现为:远处着眼,迂回前进,有收有放,先纵后擒,最终折服对方。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四》),孟子在一开始并不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