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

ID:42870468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_第1页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_第2页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_第3页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摘要: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更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一书中,孟子在论辩中也永远是个常胜将军。本文主要以《孟子》一书为例,探讨孟子论辩的不足。关键词:孟子;论辩;逻辑断点;偷换议题屮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08-01《孟子》一书是典型的对话体著作,人物是在对话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就是在这辩论过程中,孟子论辩的逻辑性在有些地方是十分不严密的,这也直接导致他的论证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孟子论辩艺术屮很大的缺陷。今人谢楚发、董洪利先牛也指出孟子一

2、些文章逻辑不严密的问题,但是都没有作具体的论述,所以笔者想从这个方面对孟子辩论的不足进行详细的探讨,而这对全面了解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具有意义的。孟子在论辩过程中,因势利导,善于用生动的比喻來说理,并巧妙地布设各种问题,环环相扌II的阐发自己的观点。但在这布设问题的过程中,孟子在技巧上冇很大问题。“我们审视孟子论辩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发现孟子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隐形的逻辑断点,断点的两端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和事象。在这过程中,孟子牢牢把握话语权,将辩者的注意力吸引至自己的话语上,从而使论证中心从前一事象转移到后一事象,而辩者往往忽视了转移环节,被牵着鼻子走”

3、①。在《孟子》一书中,明显体现这种“断点”现象的就是《?子?上》中孟子与?子在辩论“生之谓性”的问题之时。在文中,孟子将“生之谓性”和“白之谓白”等同起来,是第一个很大的跳跃点。?子所说的“生之谓性”意思就是“生而具有的叫做性”,但是这并非就是说“生”就等丁"性”,“生”和“性”仍是具有不同意义的。而孟子在辩论中提出了一个设问“生之谓性,犹口之谓口也”,“白之谓白”意思是白即是白,两个“口”字是同语重复,是想同的意义,所以“生之谓性”是不同于“白之谓”的,然而孟子却将两个不同类型的句子放在一起,提出一个设问,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很牵强附会的。而?子却也是不知为

4、何答出了一个“然”字,逻辑上存在着这样大的漏洞,竟然没有发现。第二个大的跳跃点就是孟子从“白羽、口玉、白雪”之口推到“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白羽、白玉、白雪是没有生命的,且具有想同的特征“白”,而犬、牛、人是具冇生命的不同物体,而不同生命的物体往往是具冇不同的自然特征的,所以犬、牛、人的性是不同的,而孟子将这两类性质不同,只是表面相似的的对象拿来作对比,并由一个对象类推到另一个对象,这种机械地类比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在《孟子??子上》中?子和孟子就“仁内义外”进行了辩论。?子主张“仁内义外”,认为“仁”就像自己对亲人的爱-样,是发自内心的,所以

5、是内的。而“义”就像尊敬一个长者,不是因为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而是因为长者这个身份的缘故,就如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白色的,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一样,所以是外的。然而孟子却主张“仁义皆内”,并且用“嗜炙”之心来进行反驳。他认为喜欢吃秦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喜欢吃肉之心在掌控,不是受外在的烤肉影响,所以是内在的,因而类推仁义也是内在的。这里孟子的类比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烤肉也会冇区别,例如色香味等,要既喜欢秦国人的烤肉,又喜欢自己的烤肉,两种烤肉肯定要没有区别,否则,“嗜炙”之心肯定是不同的。孟子用“嗜炙”Z心和“尊人”Z心进行类比,不

6、仅不恰当,而且这样的论证也是不能完全驳倒?子的。孟子论辩的另一个不足就是一一偷换议题。“孟子在一些・论辩中,往往暗中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答非所问,并借题发挥,用似是而非的方式得出讣人折服的推论”。②而偷换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逻辑上的不严密,也就是笔者以上论述的。孟子逻辑上的漏洞是很易察觉的,但是《孟子》一书中和孟子论辩的人在存在这种漏洞的情况下也无法取胜,并对此毫无擦觉,让人不解。常想,要是孟子遇到柏拉图这样的善辩者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众所周知,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论辩者在论辩屮的论述和论证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在这点上似乎稍微有点弱势,在孟子

7、身上就有明显的体现,正如张慧仁所说:“孟子对逻推理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自觉的,在逻辑上也有牵强附会之弊,有时还会使用一些诡辩法”。③但是孟子的论辩技巧,瑕不掩瑜,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还是具冇相当大的影响力的。注释:①谢小刚•孟子诡辩探微•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4卷,笫4期.②谢小刚•孟子诡辩探微•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4卷,第4期.③张慧仁•孟子一我国古代辩论对散文的开源者[J]・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8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