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

ID:30556981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_第1页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_第2页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_第3页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新思维:注入课堂生命的源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

2、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教学设计过于细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执行得又过于死板,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急地点拨引导,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则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

3、留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一、精简教学环节4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首先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往往会蜻蜓点水地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空间。因为在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动脑筋,连注意力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有吸引学生思考的

4、亮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显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合理安排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

5、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4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

6、进,提问的解答距始终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精简课堂的提问,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因为在这疏旷的背后,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主动探究思考,是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

7、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4  2.创造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

8、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阻碍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启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