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

ID:31385669

大小:11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9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_第1页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_第2页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_第3页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_第4页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  摘要:教学共同体是师生基于共同的目标任务,在互动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基础上构成的群体,具有互动合作、交往生成、持久稳定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营造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推动着教学共同体的虚拟化转向。为此,在对传统教学共同体革新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理念的重建、教学生态的重塑、教学能力的重铸,可以更好地破解师生互动交流的僵局,重构师生在“互联网+”教学共同体中的位置和关系,最终有助于唤醒教学活动中“沉默的大多数”,实现“人人出彩”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互

2、联网+”;O2O;智慧校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学校教学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探寻一种既能实现规模教学又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共同体”的理念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可能,很好地起到了情智联结与群体智力的作用。随着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国家战略,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与教育的互动与演

3、进必将打造出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催生出教学共同体的崭新样态,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下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个性发展。因此,11“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发展值得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反思。  一、教学共同体的内涵呈现及其类型划定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即“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1]。之后,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马克斯?韦伯(Ma

4、xWeber)等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共同体理论。雅斯贝尔斯把共同体看作“生存共同体”。韦伯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情感、精神、传统与责任基础上的社会群体。当代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兹安尼(A.Etzioni)认为共同体就是一种社群组织,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网络,它包含了共同理解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2]。言下之意,共同体不是群体利益博弈的场所,而是在尊重他人利益基础上追求共同价值的场所。教学共同体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逐渐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当前对教学共同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在研究的

5、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其核心要义包括:教学共同体的主体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情境是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课堂状态,指向是教学活动中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的实际问题,目标是师生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教与学的位置和关系,形成了“教学中心范式”和“学习中心范式”两种类型。“教学中心范式”类似于一种“制器性”的教育,其组织核心是学校,基本假设是学校制定教育目标,编排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学校成为实质上的“教育工厂”11。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核心,教学过程成为“批量加工”的过程,偏重于知识的记忆与能力的传授,强调以学生的知识多寡和

6、能力高低来实施教学评价,无形中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这样,学生作为“组件”成为“被组装”或“被集成”的对象,最终的结果是师生关系的割裂和“三差”(适应性差、合作性差、创新性差)学生的产生。[3]相反,“学习中心范式”强调学校本身也是学习者,同时又是产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共同体的“积极行动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的互动、交流来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尊重,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得到了加强。为更好地理解“教学中心范式”与“学习中心范式”两种

7、教学共同体类型的区别,笔者特设计表1所示。  由此可见,相比“教学中心范式”,“学习中心范式”无疑更加接近于教学共同体的内在和本真。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因为“学习中心范式”对师生共同愿景、平等参与、合作交流、心理相容的重视,其在教学中可以起到更好的情智联结和群体动力的作用。换句话说,“学习中心范式”教学共同体既适应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反过来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课程与教学?“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逻辑  2012年11月,易观国

8、际CEO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