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

ID:32634265

大小:59.3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当“预设”遭遇“学情”上周,借用七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夸父逐日》。课前,跟学生闲聊借以拉近师生距离兼做学情调查:你觉得这篇古言神话故事有无理解难度?一时间,应答声自信满满:“老师,没什么难的。我们六年级时学过,我早就会译会背了。”“老师,原来老师讲过,文中的夸父是一个有理想、有毅力、勇于牺牲自己、造福人类的英雄。”“老师,神话往往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这篇故事也是这样的。”真是一群聪慧且记忆力超强的孩子,竟将本节课我预设学习的三个重难点问题提前解答了。可接下来的课堂怎么办啊?继续按照教案流程,按部就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概括主题?那不与学生课前的已有知识完全重合,成了“热剩饭

2、”吗?这显然非我所愿。没有学习期待,学生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如何让预设问题和学情巧妙地融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上课铃响了,我的大脑在飞速旋转:'‘同学们,你眼中的夸父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不必拘泥于课文,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逐日一一饮水一一渴死一一化林四个情节中任选其一,合理添加,生动描述你脑海中的画面。要让其他同学通过你的描述感受到你心中的夸父形象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短暂的独自凝思、小组交流,教室内小手林立,眼眸飞扬,个个跃跃欲试。生A:我眼中的夸父是一个拥有远大目标的人。你看一一远古时期,人类打磨石器,捕捉猎物,努力生存。可一到夜晚,失去了太阳的普照,天

3、地俱寒,猛禽出没。心系百姓的夸父暗自立下誓言:我要追赶上太阳,将它永远留住,不让它西落,让光明和温暖永留人间!于是,第二天,他便踏上了逐日的征程。师:你合理地想象添加了夸父逐日的原因,走进了夸父的心里。其实,无论是想留住太阳,或是想与太阳并驾齐驱,亦或是探寻太阳东升西落的奥秘等,这的确都是夸父的远大理想啊!生B:夸父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你看,他一路追赶太阳,不眠不休。逐渐地,他体力不支,面色苍白,喉咙干渴得几乎冒出烟来。他来到黄河、渭水,俯下身子,张大嘴巴,一口气喝干了所有的水。可是,干渴还是依旧。就此停下逐日的脚步吗?不,绝对不行。夸父下定决心:先去北方的大湖解决口渴的燃眉之急,再继续追赶太

4、阳的脚步。我一定要将太阳拴住,将它永留人间!生C点评:他想象了夸父饮水中的动作、情态、心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不停奔跑、不断喝水,再不停奔跑的巨人夸父。他真是一个执着追求、气魄非凡的人物。师小结:经过大家一番精彩的想象描述,恰当的点评,我们认识到了夸父这位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神话在写法上具有想象和夸张的特点,这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神话故事的一个支点。无论是逐日的夸父,还是移山的愚公,或是奔月的嫦娥,填海的精卫,都是古代人民对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就借用这些神化的英雄故事,用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只是,课文没有在夸父逐日,因渴

5、而死处戛然而止。反而宕开一笔一一“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是为什么?又为何化作的偏偏是桃林?学生们面面相觑。我略作提示:说到“桃”,你想到什么?蟠桃、寿桃……仍是语塞。教师的点拨应于学生思虑堵塞之时。我及时补充简介了古代“桃文化知识”:桃树,是古时分布最广的果树,与先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自古便有食桃成仙的传说,被称为“仙果”、'‘寿果”;《诗经•桃夭》中更以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聪明的学生们茅塞顿开:老师,我们知道了。桃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桃林就代表着美好的境界。“手杖化林”,不仅塑造了夸父造福人类、死而不已的英雄形象,更寄托了古代人民想要认识自然、探索自

6、然的美好愿望。我倍感欣慰,还有什么是比让学生获得新知更高兴的事么:是的,夸父逐日中所遭遇的“渴”象征着先民们探索自然中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但尽管如此,他们仍向往着百里桃林的美好境界。这份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和顽强意志值得我们学习。愿每位同学都可以成为“逐日”的“夸父”,去勇敢追求你心中的那轮“太阳”!本节课到此结束。回顾这节课,之所以会出现“预设”与“学情”不相匹配的慌乱,还是因为我在课前对“学情”的调查不足。所幸的是我尊重了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因为,即使是同一篇文章,我也要让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找准教学的新起点,在理解内容上不低估学生,不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

7、这次在课堂中的应变,从本质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场的即兴设计。它更多地体现为因“学”设教,即因课堂发生的学情而灵活地设计即兴的教学引领,使“教”更好地为“学”月艮务。学习过程中,每一次对于学生发言的精准小结或适当引导,都是在适时地为学生搭建一架架通往文本深处的梯子,让他们在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求知的满足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教”的中心转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