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

ID:32943271

大小:64.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_第1页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_第2页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_第3页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_第4页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政治参和问题探究【摘要】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正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理想的政治参与应该是规范有序的。但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背离,无序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频频发生。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成为信息时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关键词】网络环境;有序性;政治参与一、参与失序: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背离1.参与过程的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同样离不开法律的规制。然而,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的社

2、会里,网民在现实社会所具有的真实身份信息,也以虚拟数字符号的形式呈现。这就使网民在政治参与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之感,自觉摆脱了政治的控制,进而忽视现实社会法律制度的规范和束缚,放纵自己的行为,隐姓埋名,无所顾忌。同时,网络的这些技术特性还给那些对现实不满的组织和个人进行非法政治参与提供了可乘之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更是通过全球互联网散布反动政治言论和邪教思想。正像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委员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

3、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1.参与方式的情绪性。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自由参与提供了可能。但网络舆论往往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具有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等特点,网民往往不经过理性思考,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对客观对象妄作评判,缺乏起码的逻辑思维。不难发现,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之言,也不乏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有的甚至恶语相向,互相谩骂攻击,出现所谓的”网络暴力”。当网上的言论表达脱离了理性思考,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不负责任

4、的情绪宣泄并在网上散布时,就会产生非理性化的网络参与,主要包括盲目参与、政治狂热、被虚假信息误导出现的政治谣言等。在实践中,非理性化的网络参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日益凸显,这种非理性参与具体表现为滋生狭隘与极端观点、网络民意的异化和”群体极化”现象、网络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使得网络参与者失去理性等,甚至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煽动,颠覆民意,误导人们的思想。“如果网络民意为非理性力量所驱使,那么它非但不能承担起形成理性民意的重任,反而会助长社会的偏激、盲动和任性,甚至受少数人利用而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

5、非理性网络参与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1.参与信息的不准确性。政治参与的规范有序必须以真实、客观而全面的信息为前提。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网民通过互联网和各级党政部门在网上进行互动,直接参政议政。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使直接民主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是,技术上可行的事情,在现实政治中还面临许多障碍。不难发现,网络在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恶意的信息,导致了政治参与行为的无序性发展。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也不乏一

6、些网站不准确发布反腐信息,大肆渲染贪官糜烂生活,过分关注贪官挥金如土、包养情妇的细枝末节,对贪官生活进行传奇性描述。有的甚至借机抹黑党的形象,使用欺骗和误导的手段,有意制造虚假信息,使社会公众无法明确知晓事实的真相和本来面目,这就很容易使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迷失自我,盲目从众,为虚假的信息所左右。更重要的是,有些网民发布虚假信息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故意捏造事实,如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事件,1SI■■■就是由热比娅为首的民族分裂分子,用假图片、假新闻、假信息,将广东韶关“6・26玩具厂斗殴”的普通治安事件,夸大

7、并捏造成为民族主义事件,从而起到煽动民族仇恨的目的,最终酿成了社会的惨剧。4•参与主体的不均衡性。显然,最有价值的政治参与应当体现出参与主体的均衡性。也就是说,参与主体应该最大限度地涵盖社会各个阶层。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尽管今天的网络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网民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没有达到公民人人拥有网络设备,人人都掌握网络技术的程度。这就造成了网络时代每个个体之间信息的拥有量是不同的,这种信息差距比起传统的非信息社会的差距要大得多,出现了所谓的“数字鸿沟”“现象,在我国主要表

8、现为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导致了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日益凸显。当“信息富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参与政治时,“信息穷人”却失去更多的政治参与权利,利益和愿望不能得到正常的表达,政治参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