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

ID:33886919

大小:2.16 MB

页数:114页

时间:2019-03-01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_第1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_第2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_第3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_第4页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与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有些共同性的问题在此做些说明。●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这套教材中并没有“科学探究”这个栏目,编者是怎样考虑的?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但不限于此。因此,我们认为不宜设立一个“探究”栏目,好像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这种精神。因此,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例如,全书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

2、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又如,在第二章开始的时候,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到底遵从什么规律?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这点必须强调。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它们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具有相同的特征,只是研究的手段不那么单一,即不完全是实验或者完全没有实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

3、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有些实验,探究性很强,这一点在实验的标题中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了。例如: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三章第4节的“实验”栏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编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4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科书为保持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采用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台阶,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

4、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等。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编者在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实验一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套教材在哪些方面加强了实验的教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凡是课程标准做出这样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实验。还有一点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

5、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鉴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宽泛性,这-1-套教材尽可能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例如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等。这套教材中,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教科书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

6、以做随堂实验处理。“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作为随堂实验处理。“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但大多属于扩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这些实验可由各个学校、各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这些实验尽管不要求每个都做,但教学中应该在宏观上有个控制,总体上安排若干个,有要求、有检查,而不要一概不做。●教材的许多地方介绍了用传感器进行的物理实验,可是我国的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学校的计算机还很少,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进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要

7、“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教材编者要促进这项工作。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也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还缺少经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是:“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遵照以上精神,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多次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第二章第1节“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第四章第5节“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从全国范围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