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

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

ID:36537700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_第1页
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_第2页
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_第3页
资源描述:

《永登县大同中心学学导学案《观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同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吴奎盛教导处签字:辅备人:教研组长签字:学生姓名:课题《观潮》《湖心亭看雪》课时3课型讲授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订正补充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2、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3、“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

4、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6、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1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品读赏析

7、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订正补充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万仞(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理解探究4、作者

8、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