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

ID:36996614

大小:3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6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_第1页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_第2页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_第3页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_第4页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大学语文论文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陈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文学和艺术深深地印含着中国独有的元素。书法艺术这一国粹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追求中的情感的渲染和寄托,不仅书法家用自己的情感灌输着书法艺术,而且历代的书法理论家也认为书法是心与意的交融。一、扬雄——“书,心画也”扬雄的《法言》虽本不是专论书法的著述,然其中所表现的论书思想屡屡为后人所征引和推崇,成为中国书论的开山之作。他在《法言·问神》篇中有一段涉及“心”与“言”“书”关系的文字: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

2、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段话前一层意思强调了“言”与“书”的社会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交流思想,通过“书”来记载古往今来、天下四方的事物,起到沟通古今、联络远近的效用。后边则是说,“言”和“书”是人们心灵的体现,由此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语言文字源乎情感,思想的高低、品德的优劣,在“言”和“书”中都被反映出来,即“君子小人见矣”。两者可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的精神

3、品格,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心绪的手段。扬氏这里所说的“书”,非指书法,而是与“言”相对,指的是一切书面文字、书面语言,比如经典著述与文学作品,但是在广义上自然包涵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书面语言与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意义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书法则借助作品的艺术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意趣。然“书”除了表“心”的性质与作用外,更兼有抽象图画的性质与直观表达的效果,因而扬氏的“心画”说便很自然地为后人引发到书法艺术中来,即书法作品是书家心灵的图画,从而成为揭示书法艺术与书家思想情感密切关系的最精要的论断。要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首先应该提高艺术家自身的品德修养,这启示了后来的书论研究,并为中国书法“尚意”理论奠定了坚实

4、的基础,中国书论中注重书家个性品格与书风关系,以人品胸次、道德修养、气质节操为衡量书法品第的祈向即滥觞于此。二、蔡邕——“书者,散也”书论发展至东汉,出现了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继西汉扬雄之后,蔡邕更加深入地指出了书法创作与作者情绪之间的关系。其《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只一“散”字就揭示出了中国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本质属性。所谓“书者,散也”,也就是说,书法是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这一论断意义重大,蔡氏对“书”这一概念做了全新的艺术理解:古代的词书

5、、字书以及经传等对于“书”的训释,都是言其实用的功能,而蔡氏的“散也”,则是抛开文字、书法的实用记事功能来讲书法的表情达性的功能,这是对书法的艺术品格最明确的认定。蔡氏认为书法创作的关键在于“散”,作者的性情散淡,神意舒缓,然后才能使作品风神萧散,不粘不脱。同时他又首次揭示了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所需要的创作心理,既然书法的追求如此,则书写时首先要抒散怀抱,要放任情感、纵恣性灵,如被它事纠缠而不能做到,书作便不会佳美。就是说书写要有饱满而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充沛而自由的情感与性灵。在蔡氏看来,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书家性灵情感借笔墨抒发的过程,只有书写中做到了“任情恣性”,才能写出展现书家真情至性的上

6、佳之作。下文又讲创作中要保持虔诚专一、虚静平和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随意所适”,任凭情感驱驰的保证。蔡氏这一论述成了后世关于书法创作心态的传统观念,后来欧阳询《八诀》中的“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以及唐太宗《笔法诀》中所论及的“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等论断都是与蔡氏的观念一脉相承的。“书者,散也”的观念,显然是承袭西汉扬雄“书为心画”而来,可是扬氏之论原是指书面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并非论书法。只是后人顺理成章地引发到书法上,遂成了揭示书法艺术功能的名言。然而两相对照,“书为心画”只是客观地说明了书法艺术是怎样的一种事物,而“书者,散也”则道

7、出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即它的能动作用,这就比扬氏之论深入了一步。三、王羲之——“意在笔前”西晋书论以卫恒的《四体书势》为代表,主要是对以草书、隶书为主的今文字各体的书法形态美的意象描绘与赞颂,同时也提出了书家主观心意的问题。书法表现物象的方式不同于绘画与雕塑,它仅仅通过流动的线条和笔墨技巧来体现物象,因为书法创作不单纯是模仿的艺术,而具有抽象的象征性质,故与人的思想感情、品格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