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ID:39105639

大小:755.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4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全国卷]——五年全国卷 引领考向一、力求科学认知——立足唯物史观1.(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C [C对: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2.(2017·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2、《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 [B对:材料中“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如《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宋太宗是否进宫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A错: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传说等方式呈现,A项说法过于绝对。C错: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使用时应注意辨其真伪,C项说法过于绝对。D错: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

3、事实。]3.(2016·全国卷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

4、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二、体现史鉴功能——弘扬家国情怀4.(2016·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

5、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5.(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

6、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6.(2015·全国卷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 [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

7、;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不符题意,错误。][地方卷]——两年地方卷 借鉴创新7.(2018·海南卷·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