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ID:43518025

大小:839.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0-09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1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2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3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4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目的掌握中药药性、五味、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熟悉归经的现代认识;了解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教学内容: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毒无毒)与中药药理的关系,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教学重点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是中祖国医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药性四气(四性)的产生;一、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寒凉热温平性起源:人使用中药以后的感觉。现在认识:根据中药所治疾病的性质决定。寒者热之-

2、--疗寒以热药;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四气性质所决定的功能;一、四气寒凉热温平性性质功能寒凉清热、泻火、凉血、燥湿、攻下等。温热散寒、助阳、补气、补血、通络等。四气功能所决定的用途药寒凉病热性病温热寒性病指导临床选药——“按性选药”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药效学研究②中药的作用:热性药物:如附子,麻黄,肉桂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连,黄芩。具有中枢抑制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

3、言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无声等中枢抑制状态。③热证与寒证动物模型的特点:寒凉药制造寒证模型动物(石膏黄连)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附子干姜)相关指标:痛阈和惊厥阈;中枢神经递质;寒证动物模型:(痛阈、惊厥阈增高)热证动物模型(痛阈、惊厥阈降低)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药性NA、DA5-HT酪氨酸羟化酶热性药增加减少增加寒性药减少增加减少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多巴多巴胺NA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

4、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热证病人指数寒凉药使指数寒证病人指数温热药使指数治疗正常形寒肢冷,大便稀溏,唾液量多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β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四性对神经递质、受体及环核苷酸影响热证、阴虚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

5、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最大结合点位数↑;M-R↓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①肾上腺:血浆皮质酮,17OHCS,ACTH反应,②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③性腺:血浆孕酮、雌二醇及其受体亲和力。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寒凉药的作用往往相反。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①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温

6、热药促进甲状腺功能;增加基础代谢,升高血清T3、T4。寒凉滋阴药可使升高的T3、T4值明显下降,抑制基础代谢。②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活性:温热药可提高钠泵活性,增加酶含量;促进产热。寒凉药作用相反。附子龟板淫羊藿知母5、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一般的表热证,常为病原体急性感染,往往用寒凉药处方治疗。药理研究表明,寒凉药大多具有抗感染作用,同时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后者是一些药物抗感染的途径(无体外抗菌活性)。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五味五味的产生;二、五味辛甘酸苦涩附于酸咸淡附于甘起源:中药的真实滋味。

7、现在认识:根据药物的作用来确定,即味不光反映药物的真实滋味,最主要的是代表着药物的某些性质和功能。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间存在着联系。五味的功能与阴阳滑脱表证、气滞血瘀实热里实湿证痰核瘰疬、燥结虚证痛证中毒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183种)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祛风湿药)解表药理气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地榆、侧柏叶、

8、五倍子)酸味药(收涩药、止血药4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补益药、养心安神药172)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