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

ID:59850079

大小:213.5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20-11-24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作用1

2、.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大寒—寒—微寒—凉—平阴大热—热—温—微温—平阳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

3、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

4、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五、四气的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六、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

5、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β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临床:热证、阴

6、虚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最大结合点位数↑;M-R↓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

7、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血清T3、T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1、五味的含义—指

8、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二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