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

ID:43636919

大小:36.0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1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_第1页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_第2页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_第3页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_第4页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中批注误区及其对策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这就是“批注”。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然而,许多教师对自己大力推崇的“批注式”阅读法却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也无法具体地引导学生,更不能身体力行,导致学生所作的"批注”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案例1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读到「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

2、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臾消失在天空了。”有学生这样写道:“原来砍下的树木可以变成那么多的东西呀!村庄的人们真勤劳呀!”【点评】批注本来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朱自清语)o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此下笔总是跳不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大多言而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据,语言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对策】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这段话时的教学片断。师: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

3、棵砍下来。师: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就——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师: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就生: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在教师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后,学生的批注就变得深刻而有力了「这把斧头是村民无知、贪婪、自私、愚昧的象征,在村民们的砍树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小村庄在哭泣,让人痛心。”鹉学舌,人云亦云【案例2】教学《路边的橡树》「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

4、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这段文章我让学生写下批注并交流。一位女生站了起来,大声地读出了她的批注「文章通过记叙工程师和工人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橡树,想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点评】乍听到这位女生充满自信的精彩发言,会不由得为她准确、精辟的感受叹服。可再翻开学生放于桌角的《跟我学语文》,在“句段评析”中赫然就有着她刚才的发言,而且一字不差。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批注就不能称之为创造性劳动,学生一旦沦为书奴,后果将不堪设想。【对策】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一

5、种开放的阅读方式,就应该完全把读书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尽管学生写的批注有些稚气,但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脉动。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写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我重新指导学生围绕“沉默不语”写了批注。师:孩子们,你们觉得此时此刻沉默不语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用心地读读课文,写下他们的想生1: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

6、呢?他还没想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生2: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案例3】学习五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批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真惹人喜爱”……【点评】学生交流批注时各抒己见,但出现的都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无法找到把握文章重难点的切入口。教师顺学而导,很容易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对策】师生一起梳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形成一个交

7、流的“话题”。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定向批注”,引领学生追寻探究,交流深化,并做二次批注的尝试。在教学中,我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作批注。(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学生自由命题,并简要说明理由)(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课件出示课题,

8、字体逐渐放大后出现红色大“?”)(2)批注解疑: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景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写一写自己所想到的。重意轻文',形式单一【案例4】第七册《长城》一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