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

ID:43741505

大小:18.2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3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_第1页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_第2页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_第3页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_第4页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底足鉴定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针对碗底足变化的主要特征和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论述碗底足经历的平底和圈足两大发展阶段,以及推动碗底足发生演变的窑炉技术,装烧方法,成型工艺等制瓷工艺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原因。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早期仰韶文化遗存中的红陶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碗。战国以后,碗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皿之一。到唐代时,碗已经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陶瓷日用器皿。从古到今,不仅碗的形式变化多样,如六

2、朝的青瓷莲瓣纹碗,唐代的海棠式碗,花口腕,宋代的斗笠碗,元代的折腰碗等等,而且碗的用途分工也很多,如饭碗,茶碗,注碗,盖碗等等。然而,不管碗的功能和花样如何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碗底的造型却基本相似,具有阶段性特张。和其它陶瓷器皿一样,碗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碗的底足也随着相应地发生着深刻变化,是历代古陶瓷器物上的时代特征最明显的部位之一。图1.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图2彩陶碗大溪文化1.碗底足的主要变化特征从新时器时代到清末约一万年的时间里,陶瓷碗的底足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平底和圈足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平底碗和圈

3、足碗都出现在新时器时代,并且并行延续至今。但他们却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具体如下:图3假圈足图4饼形足1.1平底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初期)平底碗即实心足碗,其平底是在制坯时对足部平拍或平切而成。平底不仅包括与碗腹底平齐,无足台的全平底,卧足,还包括突出腹底,有足台的圆形饼足,假圈足等几种实心底形式。有器就有底。时光倒流一万年,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体会着泥与火创造的奇迹,烧制了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和彩陶。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来看,这些器物底足的形式十分多样,有平底,圜底

4、,三足,袋足,尖底,圈足等等,尤其以圜底和袋足器等为多。碗作为最早期出现的器物之一,与其他原始器物不同的是,它的底足造型绝大多数采用了各种厚实的平底,并且沿用了数千年,直到唐代才逐渐改变成以圈足为主。这期间,先秦之前各种平底碗都有,因地域而不同,三国两晋时期则多为卧足平底碗,有了叠烧支痕;南北朝起以有足台的饼足和假圈足平底碗为主,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图5越窑青釉玉璧底碗(唐中期)图6邢窑白釉玉璧底碗(唐晚期)图7景德镇灰胎青瓷碗底(五代)1.2圈足阶段(唐中期至今)圈足是指器物底部以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圆形圈拖起器身。圈足

5、的出现几乎与陶器的出现同时,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出现了圈足簋,圈足盘,圈足尊,圈足壶,圈足杯等。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遗存中都发现有圈足碗,但是直到中唐以前平底一直是碗底的主流。圈足从中唐开始逐渐成为碗底足主要形式,宋以后大为盛行,成为时代特点。1.2.1唐、五代唐初的碗仍较多保留了隋代碗的造型:深腹,直口,平底。唐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种足墙较浅,足底边宽,中心凹如小圆圈行似玉璧底足的碗。这种碗晚唐以后大量出现,并且从玉璧形底逐渐向玉环行底和宽圈足方向发展。五代时,玉璧底逐渐消失,宽圈足占据主流。

6、唐代碗底无釉,有支钉痕;五代碗器底满釉,有支钉痕。图8宋初中期青白瓷碗底1.2.2宋代北宋初中期:碗圈足足墙较宽,底端烙有支钉痕或垫饼痕。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圈足足墙细而矮,多为釉底,仰烧的有支钉痕。图9(a,b)宋中晚期青白瓷碗底(c)仰烧碗底1.2.3元代碗多为小圈足,器底无釉,以枢府瓷和青花瓷碗为多,底心有明显乳钉突起,且有明显旋纹。枢府碗:足径约为口径的三分之一,足壁厚,削足规整。青花碗:圈足外墙斜削且往往留有浸釉时手指抓痕。图10覆烧碗底图11元代青白瓷碗底1.2.4明代碗圈足较矮浅,除嘉靖时为上厚下薄的倒梯形圈

7、足外,其余均为底足平削,有跳刀痕,多有乳突,多为釉底。此外,永乐时为极白的细沙底,抚摩之有糯米感,宣德时圈足多有棱边感。图12a明代民窑青花瓷碗底图12b明代宣德官窑碗底1.2.5清代圈足多为釉底,底端一圈露胎处较狭细,早期圈足足壁内,外斜削且呈尖状,足边大多缺损,从康熙中期开始,足边滚圆的“泥鳅背”盛行。图13a泥鳅背碗(清康熙)图13b泥鳅背碗(清雍正)2.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2.1制陶工艺原因制陶工艺和装烧方法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的工艺,新的窑具,新的装烧方法等等,一直是促使历代碗底足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2.1.1

8、窑炉工艺的影响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制陶首先采用的是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法,之后有了横穴窑和竖穴窑。至迟在商代晚期,江南出现了龙窑。到汉代,龙窑已经普及,促进了成熟瓷器的烧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窑要身加长,定段分段投柴,大大改进了窑炉结构,提高了烧成温度和单窑产量。清代乾隆时人梁同书所著的《古窑群考》中的“古瓷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