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

ID:46219873

大小:709.6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1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_第1页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_第2页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_第3页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_第4页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鉴定古瓷之:看底足、找规律Ylyq老爷看底足、找规律学习帖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试找出一些有特征的器底进行学习,以提高鉴瓷能力。晋越密底部垫烧痕唐越帑底部垫烧痕唐长沙窑底部刮痕唐洪州詹底部刮痕唐五代邢窑玉璧底宋湖II【需底部垫烧痕元底部乳丁元挖底旋明跳刀乳J明粘沙

2、明垫沙糊米底明跳刀痕清康熙缩釉见胎骨转文学习:从底足看瓷器转载▼标签:火石红乳突棕眼古瓷磁州窑娱乐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对初学者来说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比如,底足中的“乳突”、6漩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3、“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箕乳突二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旋痕”包括“跳刀痕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3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火石红”(窑红),明

4、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校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我们要抓住这些特征,结合各方面的经验,鉴定瓷器我想会

5、比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海帝泓拍卖鉴定小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