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综合题

高二历史综合题

ID:44403521

大小:168.6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21

高二历史综合题_第1页
高二历史综合题_第2页
高二历史综合题_第3页
高二历史综合题_第4页
高二历史综合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综合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历城一中高二历史综合试题(2016.1)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一一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加强中央集权D.兼相爱、交相利2、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

2、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止确的是社会流动则变大社会流动也变大社会流动也变小社会流动则变小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止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A.孟子的

3、“仁政”氏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耍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6、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

4、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7、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①用楷书抄写《论语》②学习《九章算术》③带朋友去看杂剧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A.①③B.②④C.④D.全部无法做到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A.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D.①②正确,③④

5、不正确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1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徳本性

6、是同一的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第一个“权威”是指天主教会及其神学②材料中第二个“信仰”是指路德创立的新教派③“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指一些教士脱离教会④马克思用辩证方法分析了路德改革的双重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

7、、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下列哪位是“他们”的杰出代表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13、狄徳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

8、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冃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15、《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