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

ID:44573527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_第1页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_第2页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_第3页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_第4页
资源描述: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总结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耍点,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索。方法:对32例腰椎椎体后缘a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均有间歇性跛行,多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9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X线腰椎侧位片见病变椎体(以腰4、5为主)后下(或上)角有骨缺损及该区有游离小骨块突入椎管内;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1)椎体后上缘类岡形骨质缺损,边缘较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

2、相连);(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有特征性表现,能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关键词】腰椎;软骨;椎管狭窄;影像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umbrposteriormarginalcartilaginousnode,LPMN)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最终使腰椎后缘小骨块与椎体分离并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马尾及神经根的一种病变。由丁以前对木病认识不足常误诊。CT及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LPMN方逐渐被认识。CT及MRI不仅可根据其表

3、现作出正确诊断,且可准确显示软骨结节的大小、形态、部位及合并椎管狭窄的程度。通过对本科近年来经多种影像检查的32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要点和手术时机的选择。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0〜32岁27例,33〜40岁5例,有明显外伤史5例,无明显外伤史27例。1.2临床表现:该病起病隐匿,缓慢进展,病程0.5〜6年,有傻扭伤、受凉、过度劳累等诱因者23例,推拿按摩后加重者9例;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

4、行,32例均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麻木;27例有腰腿痛,但程度均不剧烈,无括约肌功能障碍。主要休征为腰生理前凸消失、无侧弯畸形,有下腰椎叩击痛,无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8例,小腿肌力减退者6例,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4例,膝反射减弱4例。1.3平片及CT检查:全部病例均有腰椎正侧位(CR)平片及CT常规等距离椎间隙及间隙上位椎体的下1/3和下位椎体的上1/3(层厚及层距均为3mm)扫描;行轴位软组织窗和骨窗摄影。1.4MRI检查:18例用MRI检查,摄取轴位及矢状位片。2结果影像学表现3

5、2例中单发29例,多发3例。计L425例,L54例,多发者3例分别发生于L5、S1和L4、5椎体。2」X线CR侧位片:32例病变部位椎体后下角表现为缺损及相应部位有三角形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2.2CT扫描所见:(1)椎体后下缘止中或止中偏外侧局限性骨缺损,缺损区位于正中25例,正中偏外侧7例;呈类圆形(25例咸不规则形(7例),其密度与椎间盘相似,CT值65〜90Hu,周边有硕化帯。(2)椎后骨块,均横置于椎体缺损区后,并突向椎管内,呈弧形的条块状(见图1、2)。24例与椎体完全分离,8例与椎体相连

6、。(3)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骨块位于椎体后缘中央引起中央椎管狭窄26例。骨块位于中央偏一侧引起中央椎管并根管狭窄6例。EB1下■方X£«为密入濡“42.3MRI检查结果:T1WI及T2WI均显示病变椎体后下缘及相应的椎间盘信号不均匀,以低信号为主,压迫硬膜囊,矢状径上压迫范围达到或大于1/2个椎高度。3讨论3.1病因及发病机制:LPMN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软骨板先天性缺陷是发病基础[1],胚胎期的裂隙如骨化障碍形成的缺损、血管沟、脊索突出的残缺等形成软骨结节产生

7、的薄弱缺损。(2)应力、创伤是诱因,LPMN多发生于腰舐段,而这些部位是应力集中的部位,长期的压应力、旋转应力、屈曲应力加重了薄弱区的软骨板局部撕裂且后移。(3)椎间盘突出可能是直接原因,椎体骨突环与椎体未愈合前,木身已有薄弱缺陷的软骨板在应力作用下进一步损伤破裂,退变的髓核在应力作用下自软骨板破裂区突入椎体松质骨与骨突环之间,引起骨小梁骨折坏死,形成空腔以容纳突出的髓核,导致骨突环撕脱、后移,直至外突的压力与周围对抗压力平衡为止。曹来宾等[2]研究发现,LPMN的形成与一般的软骨结节基木相同,是椎

8、间盘组织向后疝入椎体后缘的结果,起始于骨骼成熟之前,随后缓慢发展,椎体后缘因软骨结节的扩大而逐渐形成后凸的外形。故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患者于青少年吋,在脊柱负重压力及髓核膨胀性压力下,椎间盘组织通过椎体薄弱区疝入椎体内,局部骨小梁吸收,被椎间盘组织代替而形成软骨结节,周围骨小梁出现反应性硬化,逐渐形成骨壳包绕软骨结节。MRI检查可见髓核连同骨块一起突入椎管内,术后病理证实缺损区内为髓核组织,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撕脱后移的骨突环骨化后大部分无法与椎体相愈合,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