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ID:44573663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_第1页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_第2页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_第3页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_第4页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发病机理,提高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结果腰椎后缘软骨结节典型CT表现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局部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②骨皮质撕裂向椎管内移位;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常合并椎间盘突出,侧隐窝变窄。结论CT扫描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诊断LPMN的有效检查方法。【关键词】腰椎间盘;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其特征性的X线表现是椎体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其后方有一骨

2、块突入椎管,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1]。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此,笔者收集了103例LPMN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及CT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103例LPMN中,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以21至40岁最多,共79例。34例有外伤史,病史3~28年。2.临床表现腰舐部疼痛96例,占93.2%,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66例,占64.1%,间歇性跛行36例,占34.9%。主要体征有腰椎叩、压痛92例,占89.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6例,占73.8%,T肢肌力减退32例,占31.

3、1%,膝反射减弱或消失34例,占33.0%,踝反射减弱或消失44例,占42.7%。3•检查方法CT扫描设备采用TOSHIBA的TCT300型CT机,层厚5mm,层距5mm,扫描范围包括腰3~4、腰4~5、腰5~紙1椎间盘,扫描平面与椎间隙平行。结果1•发病部位103例中,单发88例,多发15例,共118个软骨结节,位于腰3椎体后下缘4个,占3.4%,腰4后上缘23个,占19.5%,腰4后下缘38个,占32.2%,腰5后上缘20个,占16.9%,腰5后下缘16个,占13.6%,紙1后上缘17个,占14.4%o2•影像学表现①局限性骨质缺损:椎体后缘类圆形或多边形骨质缺损,位于椎体后

4、1/2至1/3处,大小为4.2mmX5.8mm至22mmX28mm不等,缺损部位位于正中者58个,正中偏一侧者60个。椎休后缘有弧形或切迹状骨质缺损,缺损区内见椎间盘组织,CT值从70-108IIu,边缘硬化,厚约2〜6mm。②椎管内游离骨块:118个结节中均有椎管内游离骨块,呈弧形或条状并突入椎管内,骨块可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其中有16个骨块呈碎裂或分裂状。骨碎块分别位于缺损区正后方者78个,侧后方者40个。完全游离的有83个,部分与椎体骨皮质相连的有35个。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的有107例,合并压迫神经根有72个,侧隐窝变窄有64个。典型图例见图1、图2位,右侧神经根受压

5、。讨论1•发病机制LPMN的发病机制类似椎缘骨,青少年时期存在解剖误陷,骨突环与椎体连接间的薄弱区域存在骨化障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脊柱在很长时间内承受各种应力作用,使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与骨突间的薄弱区域,逐渐形成软骨结节,骨突环后段因此被挤压进入椎管内骨化形成软骨结节后壁[2],常被误认为是椎体后缘骨折[3]。手术病理证实缺损区为髓核组织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2.影像学特征LPMN的CT特征表现为椎体后缘类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人小不一,位于椎体后缘正中或偏于一侧,密度与椎间盘一•致,边缘清楚,周边可见厚薄不一的硬化带,缺损区后缘可见游离骨块向椎管内撕裂移位,并压迫硬膜

6、囊、神经根。由于LPMN存在骨突环与椎体连接间的薄弱区域,使髓核后突的阻力降低,从而促进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本组资料还显示,发生腰4椎体后上缘及后下缘的软骨结节约占52.4%,推测可能与下腰椎是躯体活动最大的支撑区、活动度较大,其椎体终板边缘最易受损有关[4]。3•鉴别诊断由于对LPMN认识不足,常导致漏诊或误诊,本病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椎体后纵韧带钙化:表现为椎体后缘弧形线状高密度影,与椎体边缘平行,而无椎体骨质缺损、边缘硬化表现。②腰椎间盘钙化:发生在椎间盘内,以椎间盘屮部层面为主,椎体后缘以突出的椎间盘成分为主,伴以条状或弧形状钙化,而无椎体骨质缺损等表现。③骨折:常有急

7、性外伤病史,撕裂之骨块呈块状多见,而缺损区无骨质硬化表现,较少合并椎间盘突出。④骨质破坏:以骨质破坏为主,无骨质硬化表现,破坏区其形态、密度与LPMN明显不同。总之,CT不仅可显示LPMN的部位、大小、后突程度,而且还可能显示LPMN、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折等进行鉴别,应用CT检查诊断软骨结节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曹来宾•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4):240-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