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

ID:45125564

大小:51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1-10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_第1页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_第2页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_第3页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_第4页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日文化交流概述09(2)班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从两

2、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历程(一)古代1、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日: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徐福东渡徐福东渡把秦代

3、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飞跃。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徐福上奏秦始皇徐福像(江苏赣榆)徐福东渡航海画像徐福东渡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飞跃。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2、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 (中:隋唐时期;日: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

4、、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吉备真备鉴真像阿倍仲麻吕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逍唐使的贡献1、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大宝法令”、教育制度)2、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唐代诗集、日本的假名文字)3、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3、公元十世纪至十四世纪(中:五代宋元时期;日: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

5、町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其中,无准师范成为宋代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人物。4、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初(中:明清时期;日: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这种政治和经济方

6、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图:雪舟和尚清朝末期的留日潮(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的终结。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史也迎来了剧烈变化的后半期。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以中国年轻人为主,热情高涨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整整持续了10年时间,人数达到9000人之多。留日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留日学生们将新文化交流和传播作为使命,深深感到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留学生们通过翻译各种书籍和杂志,将西方以及日本的新思想、新

7、知识介绍给中国国内的青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留日学生和日本教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鲁迅和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在华日本教习:20世纪初期,大量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另一方面,很多日本教习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国内自己开设学校,或者被中国学校招聘。当时,中国人将他们称为“日本教习”。坐落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鲁迅纪念馆的藤野严九郎半生像另一方面,日本来到中国后,独自或者和中国人合作在中国很快地开设了很多新学堂,如福州的东文学社(1898年)、泉州的彰化学堂(1898年)、天津的东文学堂(1899年)、

8、厦门的东亚学院(1900年)、南京的同文书院(1900年)、北京的东文学社(1901年)等。这些也大大促进了中日文化上的交流。现代中日文化交流1945年至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日:昭和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文化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就开始了民间文化交流,既有文艺演出,艺术和文物展览,也有学术和人员往来。2、1972年至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日:昭和时代、平成时代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