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

ID:46208845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_第1页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_第2页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探析摘要:木文通过探讨,提出培养中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儿个策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和分组分层学习,最后再通过技能考证和技能比武的检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屮职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一、开发模块化校木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竟然很少有人能够将一篇文章完美地打印出來,这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就教材讲内容。我们知道,现行许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只是按菜单讲解各个命令冇什么作用、怎么操作等,缺乏具体的实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时间一长,就失去兴趣。因此笔者学校信息工程

2、部对计算机专业实施课程进行改革,抽调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备课小组,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对Word软件的使用,我们将其分成了基木编辑、基础排版、高级排版、常规表格、复杂表格、插入艺术字及其他、邮件合并等七大模块,并配以相应的配套练习,这样学生在反复操作实践中就能真正熟练常握Word软件的使用。二、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从既定的项目入手,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运用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能辅以适当的指导,但指导也很有必要。在“

3、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屮,教师可以带领学牛把•个大项目具体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分任务再往下分,直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分任务为止。项目要突出实用的原则,比如在Word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在Excel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期中考试“成绩表”;在PowerPoint章节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我的班级我的家”为题制作幻灯片。这样的项目冇一定的实用型,必然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可以和专业衔接,融合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于一体,对不同的专业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使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讲解Exce

4、l表格时,服装专业学生可以依据服装的价格进行排序,还可以运用表格计算相应的利润。三、实施分层分组合作学习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也有差异,有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而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操作过计算机。这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统一模式、统一教材、统一教法,势必会造成冇些学生“吃不饱”,冇些学生“吃不了”的状况,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釆用分层教学法。根据摸底调查,我们首先将班级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A、B、C三类,A类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B类是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学生,C类是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然后将班级的学生

5、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A、B、C三类的学生分别安排到各组中,并让A类学生担任组长。分层分组要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男女比例要平衡,组内人员个性要互补。当然,小组人员是动态的,组内人员要慢慢进行调整,直到搭配恰当为止。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使组内每一个人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能够各有所获。四、组织技能竞赛和证书考试H前,江苏省已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技能大赛体系。大赛已经成为了检验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各学校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级赛事,通过校内的技能节,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各级大赛的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甚至被送到本科

6、院校继续深造。这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还组织校本证书考核,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牛提供了提高动手能力的平台。计算机专业的课改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加强,学习专业的兴趣不断提高,考证成绩明显提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中级工的达标率都超过80%o总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到了引导、启发的作用,一系列的举措解决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点多、实效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等现实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考文献:[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

7、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2]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