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ID:46528722

大小:449.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4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_第1页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_第2页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_第3页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_第4页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群体反生产行为诱因分析——基于SIMCA视角的多案例研究●孙博董福荣内容摘要在我国,员工反生产行为给组织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有些事件甚至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理论界关于反生产行为成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限于个体层面,对来自群体和组织层面的影响甚少关注,破坏程度以及影响更大的群体反生产行为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鉴于此,本文在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sodalidendWmoddofcoⅡed:№a出on,sIMcA)的框架下,结合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从群体情绪、社会认同和工具理性三个

2、因素出发,分析了针对个人、组织的群体反生产行为的形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与干预对策。关键词群体反生产行为集体行为的社会认同模型多案例研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诸如偷盗、邻里吵骂、毁坏他人财产等越轨行为就一直存在。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此类越轨行为也随之跨越组织边界进入到工作场所。理论界将这类危害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越轨行为统称为反生产行为。随着技术进步和组织结构变革,反生产行为呈现出多样性、普遍性、反复性、隐秘性等特点,对企业利益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张建卫、刘玉新,2008)。据统

3、计,美国企业每年因为雇员偷窃而造成的损失高达500亿美元(Coffin,2003),大约有75%的雇员承认至少有过一次某种形式的反生产行为(Case,2000)。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相当一些人心态变得浮躁、行为时有偏常,致使各种反生产行为层出不穷。诸如“韶关旭日玩具厂群体斗殴”、“通化钢铁群殴”等事件,给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声誉造成了重大损失,甚至威胁到社会和谐与稳定。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

4、数研究集中在个体层面,对来自群体和组织层面的影响甚少关注(刘文彬、井润田,2010)。鉴于此,我们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群体层面出发解构群体反生产行为的形成,并提出相应对策。具体而言,在集体行动社会认同模型(socialidentitymodelofcollectiveaction,SIMCA)(VanZomereneta1.,2∞8)的框架下,结合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从群体情绪、社会认同和工具理性三个因素出发,分析群体反生产行为(Kelloway,2010)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

5、性的群体反生产行为防控建议与干预对策。以期深化反生产行为研究,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一、反生产行为研究溯源尽管,反生产行为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工作场所有害行为却由来已久,如1520年孙博,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董福荣,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电子邮箱:d0璎如啊19衄@163伽。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劳动关系变化态势研究”(1lYJA63∞11)资助。组织管理{ORGANlZA丁10NMANAGEMEN丁麦哲伦在其环球航海之旅中遭遇的多次船员罢

6、工(K10tz&Buckley,2013)。工业革命后,国外学者曾对反生产行为进行过研究。如1811年英国以毁坏生产机器著称的“卢德运动”以及后来泰勒和梅奥在工厂里观察到的“磨洋工”现象等。Mangione和Quinn(1975)首次提出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Behaviors)一词,并认为它是一种雇员不作为、破坏资方利益的行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学者关于反生产行为倾向于研究某一具体行为,如破坏(Mangione&Quinn,1975)、偷盗(Greenberg,

7、1990)、旷工(Johns,1994)、迟到(Blau,1995)等,并没有认识到不同行为之间的共性,对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Robinsion和Bennett(1995)提出了整合反生产行为研究的观点,并将反生产行为按照对象(个人或组织)和行为严重程度予以分类,明确界定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组织规范,危害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这种分类提出了质疑,Berry和Sackett(2007)指出人际越轨行为与组织越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O.62

8、),Bennett和Robinson(2000)也认为行为危害程度的划分只是量的衡量,并非有质的区别,故行为危害程度不宜作为分类纬度。此后,Kellowayeta1.(2010)基于Klandermans(1996)的社会抗议模型提出了反生产行为的行为人数维度以替代危害程度纬度,即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两个纬度(见下图1),这种分类法将反生产行为的研究引向了群体层面,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个人行为针对组织J~针对组织的个体行为针对组织的群体行为例如:偷窃组织财产、例如:游行示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