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

ID:46712265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_第1页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_第2页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_第3页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_第4页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摘要】日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均予抗感染、祛痰、舒张支气管、糖皮质激素、吸氧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有2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为治疗组;30例未行机械通气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组缓解17例(85.0%),死亡3例(15.0%);对照组缓解17例(56.7%),死亡13例(43.3%),对照组病死率低于治疗组(字2=4.

2、427,P<0.05)o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4-0121-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因感染等因素而反复发作加重,造成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即合并呼吸衰竭。经常规给氧、抗感染、祛痰、舒张支气管、糖皮质激素治疗,仍有人部分患者不能缓解,需耍机械通气治疗。本文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认

3、为机械通气治疗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0PD并呼吸衰竭诊断。治疗组20例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48〜80岁,平均63.5岁。对照组30例不行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47〜82岁,平均64.7岁。设置的对照组为同期有机械通气指征,但因各种原因被患者或其家属拒绝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4、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给氧、抗感染、祛痰、舒张支气管、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未行机械通气。治疗组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气管插管12例,气管切开8例,接纽邦E360呼吸机,具体内容如下。1.2.1机械通气指征(1)意识障碍;(2)分泌物多,患者一般情况衰竭,咳痰无力,排痰障碍;(3)经24h综合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RR235次/min;(4)合理氧疗条件下pIIW7.25,或PO2W35mmIlg,或PC02280mmHgo1.2.2机械通气模式本组患者根据自主呼吸情况选用A/C模式或STMV+PSV模式,PEEP设为0〜

5、2cmH20或PEEP1的75%,潮气量一般设为8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呼比为1:(2〜3),吸氧浓度30%〜60%o1.2.3撤机指征(1)意识清楚,自主呼吸恢复;(2)感染控制,通气功能改善,血气分析P02>60mmIlg,PC()2<50mmIlg,吸氧浓度〈40%。(3)血流动力学稳定。1.2.4撤机方式采用SIMV+PSV模式,通过减少呼吸频率至5~7次/min,吸氧浓度30%〜40%,PSV逐渐减少,患者仍能维持良好通气功能即撤机。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

6、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行机械通气的治疗组20例患者中缓解17例,均出院;死亡3例,其中1例为消化道大出血,2例为心衰、循环衰竭。对照组30例患者中缓解17例,均出院;死亡13例,其屮8例为严重感染、肺性脑病,2例为心律失常、心衰,3例为消化道人出血。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字2二4.427,P<0.05),详见表1。3讨论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技术,它虽不能直接消除呼吸衰竭病因,但能为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各种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本文屮治疗组与对照组

7、比较,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说明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在临床工作中,对有机械通气适应证的患者应积极动员。欲正确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尤其是准确把握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时机,需根据患者病情、疾病发展趋势,参考生理学指标以及医院条件、医务人员经验等综合考虑[1]。以往机械通气只是在患者处于呼吸表浅、抑制、呼吸停止或心肺复苏时应用,往往导致抢救成功率不高。目前公认的原则是尽早上机[2],上机后呼吸机可替代呼吸肌做功,呼吸肌能得到休息,减少氧耗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8、减少对多器官的损害,减少并发症,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建立人工气道后有利于痰液引流,有利于感染控制,防止痰堵窒息。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感染往往严重,此时抗感染治疗需要釆用降阶梯治疗策略。积极控制原发病,缩短气管插管的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