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

ID:48629966

大小:2.80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1-24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_第1页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_第2页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_第3页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_第4页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遗传物质的发现版本:沪科教2003课标版年级:高二年级授课人:杨佐娟单位:宁夏育才中学谁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组成成分有哪些?R型菌无毒S型菌有毒高温使S型菌失去毒性转化因子R型菌→S型菌?艾弗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将组成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提取并分离,再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脱氧核苷酸不是转化因子其他物质不是转化因子【回顾】蛋白质的组成元素:DNA的组成元素:S有较强的放射性32S35SP31P32P有较强的放射性选择材料培养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大肠杆菌()含有3

2、5S的培养基()含有32P的培养基()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32P35S35S32P噬菌体大肠杆菌含有35S的培养基含有32P的培养基噬菌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被32P标记的噬菌体35S32P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细菌裂解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被32P标记的噬菌体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搅拌后离心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细菌裂解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搅拌后离心离心后蛋白质未侵入DNA侵入细菌思考:艾弗

3、里与赫尔希、蔡斯实验设计思路的共同点:分离DNA和蛋白质,分别单独、直接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RNA蛋白质RNA蛋白质感染感染分离侵染侵染分离甲型RNA病毒乙型RNA病毒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多数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R型菌无荚膜,有毒性B.S型菌有荚膜,无毒性C.R型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S型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4、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课后思考问题:1、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沉淀物的放射性应该为0但实际上有少量的放射性,为什么?2、DNA会进入大肠杆菌随大肠杆菌进入沉淀,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为零的,但实际上也有很低的放射性,为什么?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