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

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

ID:48675962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7

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_第1页
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_第2页
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正比例和反比例_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准备】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

2、一个。【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一辆汽车4时行160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12∶16,34∶18,4.5∶2.7,10∶6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探究比例的意义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3、列表如下:竹竿长26……3/3影子长39……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

4、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课堂活动。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

5、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3/3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三、巩固提高(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

7、组几个)。2,3,4和6四、全课总结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五、课堂作业(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要求: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订正。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