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

ID:50628704

大小:4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2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_第1页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_第2页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_第3页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_第4页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均分教学设计(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均分”教学设计薛老师,教案可以,但细节需要磨练,请写出具体细节,才能让你那难得的思维方式接着地气,指导孩子们学会这种思维。【教学内容】有一个天平,只有5克砝码和30克砝码各一个,现在要将300克盐平均分成3份,至少要用天平称几次?【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的讨论,体会图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图示法解决优化问题的策略。2、通过方法的优化,体会到“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优化思想,初步具备优化意识。3、通过问题的解决,感受到数学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2、。【教学难点】突破学生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理解并掌握“新的重量也可以是新砝码”的优化思路,形成最优策略。【教学准备】4人小组,课件,稿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来比赛,评委老师给了一道题,挺难的,我怎么也做不出来,你们想看一下吗?(学生:想)好吧,谢谢你们噢!(课件出示)[有一个天平,只有5克砝码和30克砝码各一个,现在要将300克盐平均分成3份,至少要用天平称几次?]谁来读一读?意思理解了吗?麻烦在你的本子上做一做。3分钟之后,师问:好了吗?没做出来的,恭喜你,你和老师的水平一样,做出

3、来的,天啊!你比老师厉害多了。你认为需要多少次呢?你说,你说,……我正发愁,大家看看这道题难不难?有谁大胆的猜测一下可能几次呢?这么多答案呀?我想同学们去动笔做也会和我一样用算式解决问题,不是我想,而是把学生的情况呈现出来,“大家好像都是……”可是我写出300/3=100后不知道怎么办了。“有一个天平,只有5克和30克砝码……哇,我好想忽略了什么?”(生答:天平和砝码)这些都是废话,学生都是用算式解决问题的,看来有问题。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题目说只有30克和5克的砝码,看来我们只有充分地利用好他们才行。这里肯定有秘密。看来,这

4、个问题对大家来说也是挺有争议的。这样吧,我们放慢速度,一起来讨论!通常解决一个问题,咱们还是从条件入手。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基础研究。(1)了解天平的平衡特性。课件演示200平均分成两份,平衡后得到100。为什么还要有200平均分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不需要了!昨天不是说过了吗?(2)了解砝码的作用。(课件)题目的条件是什么?用5克和30克砝码,ei,想一想,用这两个砝码,你能称出哪些重量?只称1次,你能称出哪些重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303525教师板书35克称法时,强调称法、称出的重量、现在拥有的重量;板书

5、25克称法时依此。备课不能这样粗略,怎么强调,老师怎么表达,请把具体的话写出来。小结:同样是称一次,方法不同得到的重要也不同,砝码的运用很关键,看来砝码可以只用一个,也可以用两个;可以放一边,也可以放两边。废话少说,关键还是可以放两边。砝码可以只用一个,也可以用两个,这是废话..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关键处提升学生。35克怎么称出来的?很好,那么这个25克你又怎么称出来呢?真是太妙了。我们只想到了把砝码放在一边,他居然能想到放到两边去抵消,真是太厉害了。这么好的经验,我们得把他记住。板书:砝码不一定只放在一边)2、深入研究。师:如

6、果我们现在接着再称一次,你们能称出新的重量吗?请小组讨论,完成小组研究记录单。到目前为止,我们用30克、5克两个砝码可以称出这么三种重量(指着30、5、35),或者用这种方法称出这么三种重量(指着30、5、25),那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一步你可以称出哪些重量呢?(如果学生不能利用新的重量,老师问:你已经有几个砝码了?只有30和5吗?那么你可以用这些砝码称出哪些重量呢?)咱们看,很多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知道30克和5克两个砝码,却没有注意到,其实每一次称得的重量都可以作为一个砝码来用。为什么?因为砝码只不过就是一个已经知道

7、的重量,那么只要我们知道这个物体的重量,他就可以作为砝码了@!现在我们有几个砝码了?你能称出几种重量了?来,先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你能称出哪些重量?再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能称出的重量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找出不同方案让学生板书;集体交流,检验方法,得出数量和隐藏的组合量,重点迂回100克。)请一定要把过程写出来,学生可能会称出哪些重量,你又怎么应对,课堂时间耗得多,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在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把握和指引。这样备课,还是太粗糙。小结:你们方法真巧妙(教师板书课题:巧),居然把称出的重量也可以当砝码。

8、(教师板书)3、解决问题。师:看来,随着我们称的次数增多,砝码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刚才的问题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好像咱们可以更快地称出来了,你觉得是吗?我们研究了这么多成果,对于老师的问题有什么启发呢?现在回头看看,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课件同时出示习题)有谁说一说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