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

ID:51096091

大小:6.55 MB

页数:188页

时间:2020-03-18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_第1页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_第2页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_第3页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_第4页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韩汉移动动词对比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文的写作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2009年度“Fellowship"项目的资助,特此致谢!芒卫告鬯哥哥矧丑寻硼世2009迫呈“到鬯q予迎呈锴”久1.镏翻习钽旦呈宁司马呶鲁.01叫1习电鲁鬯叫卅旮久1-翻鬯斟.摘要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了韩汉移动动词原型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原型义到引申义的扩张态势,最后对韩汉移动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词汇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一直以来,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始终成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把词汇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原因在于如果没有词汇语义信息

2、,不仅无法造句,就连自己最简单的想法都无法传递。在外语教学目标中无论是哪一阶段都把词汇的习得量、词汇运用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那是因为沟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词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动词,去查字典就会发现一个词条下有多种意义的词比比皆是,并且字典里并不会提示各种语义之间的关系。即使在教学现场中韩国语教师不会对原型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说明。但动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且它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我们将认知语法理论引入到词汇的解释和教学中,那么它在词汇习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语义上相

3、互对应的韩国语移动动词“7l-斗,旦c},皇星斗,硼司珥"和汉语的趋向动词“去,来,上,下”的语义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研究。论文通过引用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世宗计划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的语料库例句,加以阐述了“71.辟,旦斟,皇星珥.Ⅷ司珥”和“去,来,上,下”语义扩张势态和规律,考察它们语义扩张样态。论文依据“71.珥,皇耳,皇呈斟,乙鞠司畸”和“去,来,上,下”的语义场,可对比韩汉两国语言动词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进一步查明两者之间的类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考察出韩中两国人的思维模式。论文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韩汉移动动词的概念、对比

4、分析理论和认知语法理论。关于韩国语移动动词的概念,前人学者有诸多的阐述,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前人对概念的解释有多么大的差异,大都以移动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作为两个基本要素。而汉语中与韩国语移动动词相近概念的动词叫做“趋向动词’’,汉语的趋向动词它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向,两者都具有[+移动]的语义性质,由此本文将两个概念统称为“移动动词"来进行了阐述。论文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即对比分析理论和认知语言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所谓对比分析理论就是将两种或是更多的语言,在所有的领域内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作为共时态研究,其对象包括音韵、形态、语义

5、、句子、文化等各个领域。本文作为韩汉词汇对比分析,重点介绍了词汇的对比分析、正迁移和负迁移以及对比分析与韩国语习得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是身体的经验和认知,以概念结构和语义研究为中心,探究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来统一解释言语行为。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义、语义扩张等基本理论。第三章考察了表水平移动义的动词“7l‘畸/鱼斟”和“去/来”的语义特征,阐述了它们的原型义和引申义,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经过对比分析发现,“71.斟”和“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语义特征。第一、韩国语“

6、71.斟”和汉语“去"具有共同的原型义。两者都表示行为者或移动对象与基准点远离之义,也就是表示“场所移动”。第二、“71-日’’和“去”具有共同的引申义“空间移动”、“消失”等。第三、在“71_斟”的引申义中有“去"里没有的“身份的变化”、“持续”、“生成”、“到达”等义。第四、助动词“71-斟”具有“持续"之义,而趋向补语“去”具有“方向”、“消失”、“消除”等各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的产生很受前置动词的影响,趋向动词有与前置动词结合成~个新词的倾向。与“去”相比,“7}.斟”更具有语法语义色彩。之后对“旦斟"和“来”的认知语义

7、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有以下几方面的语义特征。第一、韩国语“旦肆”和汉语“来”都具有共同的原型义。两者都表示行为者或移动对象与基准点越来越接近之义,也就是表示“场所移动’’。第二、“旦斗”和“来”具有共同的引申义“空间移动"、“生成”等。第三、在“鱼斗"的引申义中有“来”里没有的“身份的变化”、“到达”等。第四、助动词“皇斟"具有“持续”之义,而趋向补语“来”具有“方向”、“融合”、“可能”等各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的产生很受前置动词的影响,特别是趋向补语“来”有与前置动词结合成一个新词的倾向。在阐述具有相反义的“7.}斟”和“鱼斟

8、”认知语义时,我们发现两者表“到达"义时,可替换使用,且意义相同。移动动词的使用中,由于话者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设定基准点,因此两者在同一个语脉中均可表达相同意义。但这时,话者所持的立场各不相同。“71.畸”更具有客观的、第三者的立场,而“旦日"更具有主观的、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