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

ID:51418891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4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_第1页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_第2页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_第3页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_第4页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湖北路小学王莉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如何来体现无痕迹教育?对此,我们重温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也许会受到新的启示。当年,陶老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偶尔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老回到办公室,见那男生已在等他,陶老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

2、男生说:“这块是奖给你的,因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这位男生哭了,哽咽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笑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好,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虽然这已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却有常青、常新的意义。由此,再来回顾、反思当今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以至有人

3、讽刺本学科的教育是“叫育”,而“叫育”的结果不说言多必失,至少也是“苦口婆心,收效甚微。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教育”,而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那么,如何体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一、转变教师角色,淡化教育痕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本学科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我们的学生,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首应的威风。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多了一些赤裸裸的教条:要怎么样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所以,要淡化教育痕迹,

4、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做起。1、扮演启发者的角色。说到启发,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教师提问才是启发,其实不然。启发者的形象并不是只靠提问事实现。应该说,诸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是一种启发;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还是一种启发;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仍是一种启发;即使是教师的说理,只要说得生动、亲切、通俗易懂,而且针对学生的困惑,说到点子上,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同样还是一

5、种启发。总之,启发于否,不在形式,而在实质。2、扮演好主持者的角色在我们的电视栏目中,据知,《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之类的节目收视率相对很高。尤其是《实话实说》这个节目,深受老百姓喜爱,因为这种形式更能表达百姓的一种心声、渴望、需求。由此我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不是也可以引进这样的创意,来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

6、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3、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显然,学校和教师已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因为,各种超文本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学习和交往的空间。所以,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观念、知识不与时俱进,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教授”、“解惑”的资本

7、。说实在的,现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敏感得多,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比如,有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尖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4、给学生的评价要留有空间和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看到自己成功的手段之一。为了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使用有针对性的,有个体性的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案例分析、事非辨析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作为教师,其间我们每倾听学生的发言,都不要忙着作结论性评价,应耐心启发、等待更多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因为教师一旦过早地断言

8、,诸如:“你说得真好”、“说得太好了”、“你考虑很全面”……之类的话,那么有可能,其他有不同观念的学生就不敢或不愿再发表意见了,教师也就不可能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认识水平了。其实,我们教师要想听到更多同学的心理话,其间,不妨装得傻一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