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

ID:56918301

大小:2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7-24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_第1页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_第2页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_第3页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_第4页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的识字书与书法  我国最早的字书,就是供学童习诵的识字书。班固撰《汉书》,据刘歆《七略》列《艺文志》,是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小学”(今天称为古文字学)类的书,基本上是这些识字书。《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类别图书,识字书归属“经”部,为学者所重视。  古人为什么重视识字书?大概因为文字有特别神秘的力量,传说仓颉造出文字,神灵似乎感到害怕,“天雨粟,夜鬼哭”(《淮南子·本经篇》)。东汉许慎明确提出文字有跨时空的大作用,他说,“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只有依靠文字才能实现,而且是“王政之始,经艺之本”。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以至形成“敬惜字纸”的传统。古人还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

2、当然也有乌纱帽。这一切,不管是关乎文化、王政,还是系于仕途经济、荣华富贵,都要从识字写字开始,识字书是本中之本,是开启“百宝箱”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古人看重它。  最早的识字书,叫《史籀篇》,王国维称它是“字书之祖”。《汉书·艺文志》记载,它是西周晚期宣王的太史撰写的,有十五篇,所谓“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王国维考证后的意见是:《史籀篇》的章句是秦国人编订的,那时没有印刷术,书写成了,要传播,须手抄,秦国地处西周故地,他们抄书的字体,依然是西周的大篆体。《史籀篇》早已亡佚,其文字形态在《说文解字》中保存了一些,它的本相,恐怕与秦国的《石鼓文》书法更接近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文字上也要统一,

3、于是从编识字书做起,由三位书法水平很高的大官僚分头编书,李斯作《仓颉篇》七章,赵高作《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这些书也已亡佚,但在本世纪发现的汉简中还能看到一些遗文,如《居延汉简》中的“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阜阳汉简》中的“街巷垣墙,开闭门闾”。行文夹叙夹议,排比罗列,把偏旁相同或字义相近的字连并在一起,四言一句,文句谐韵,宜于记诵。这种编写方法,估计是承袭《史籀篇》的套路。但抄写的书体却更新了,一律采用省改《史籀》大篆而成的小篆。  普及小篆,是秦朝的重要文化政策。从秦朝以至西汉初年的书法遗迹看出,当时的确切实认真地推广了小篆。用小篆写

4、出的识字书,是秦政府推行小篆的主要途径。后人记叙秦朝书法历史,都注意到立于东土山巅之上的几块刻石书迹,却忘记了李斯等人编写的识字书才能走入千家万户,对于普及小篆书体的实际作用,要远远大于那些人们很少见到的纪功刻石的书迹。  在西汉立国后的70年间,秦朝的识字书还在继续使用,稍有改变的是,乡里书师合并《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统称《仓颉篇》(《汉书·艺文志》)。小篆在西汉前期也很流行,石刻、青铜器、印章、信幡,以及钱币上的文字,为了显示庄重,都用小篆体。汉人沿用和取法秦小篆,直接的途径,可靠的依据,大概就是秦朝识字书中保存的小篆书法。  在西汉前期,日常的手写

5、体是古隶,所以这时也有了古隶书体的《仓颉篇》,我们可以在1977年发掘的《阜阳汉简》中看到,笔画横平竖直,有平出的波拂,大概是写字书必须规范的缘故,形体写得很整饬,还保存着许多篆书的结构。  到了开疆扩土的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开始大事文化建设,“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搜求遗书旧籍的同时,“口吃而善著书”的文学侍臣司马相如编写出字无重复的识字课本《凡将篇》,这是汉朝人编的第一本字书。元帝、成帝两朝,又有黄门令史游、将作大匠李长先后编写出《急就篇》、《元尚篇》。此后不久,平帝“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人,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

6、《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班固“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十章,无复字”(《汉书·艺文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又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后来,晋人将汉朝书师合并秦朝三书的《仓颉》、扬雄的《训纂》、贾鲂的《滂喜》合称《三仓》,是后世学者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文献。  汉朝的识字书,未曾定尊于一本,但文风都受到辞赋的影响,司马相如、扬雄本人就是汉朝著名的辞赋家,所以编写的课文,句式不再是一律四言一句,如《凡将篇》有七言句:“淮南宋蔡舞嗙喻”(《说文解字》“嗙”字注释引文),“黄润纤美宜制裈”(《文选》左太冲《蜀都赋》刘渊林注引),而《急就篇》则三言、四言、七言句式

7、都有,诵读起来,颇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汉朝的识字书,只有《急就篇》与书法的关系至为密切,又恰恰是这一篇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据说,史游当初编订《急就篇》,是用草书体书写的。南朝宋王愔《文字志》解释草书流行的原因时说:“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解散隶书,粗书之”,是草书的早期特征,后世称作章草。唐朝张怀瓘就是据王愔的记载来确认史游是“章草之祖”的(《书断》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