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

ID:57407660

大小:11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6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1页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2页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3页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4页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作者:————————————————————————————————日期: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ExaminationofBloodSmear实验原理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

2、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试剂器材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操作步骤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2.镜检(1)调试好显微镜。(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

3、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注意事项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参考范围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µm~15µ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

4、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µm~15µ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

5、10µm~12µ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着色较浅,呈淡红色,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胞质较少,含有少量粗大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大小不均、排列不整齐,常覆盖于细胞核上而使细胞核外形及染色质结构不易观察。4.单核细胞为周围血中最大的白细胞。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15µm~25µm。细胞核大且不规则,为肾形、马蹄形、蚕蛹状或不规则形,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半透明,偶可出现空泡。部分细胞含有弥散分布、数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呈紫红色、细小灰尘样。5.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淋巴细胞直径约6µm~1

6、0µm,大淋巴细胞直径约10µm~15µm。细胞核外形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多偏向一侧。核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板块状排列。核膜较厚,偶见核仁。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有的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胞质,甚至完全不见,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胞质较小淋巴细胞丰富,呈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稀疏、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二、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均一,平均直径7.2µm(6.7µm~7.7µm);油镜下,瑞氏染色红细胞为淡粉红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有过渡平滑的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其大小约为直径的1/3;细胞内无异常结构及细胞核;无

7、寄生虫。高倍镜下所有红细胞的颜色趋于一致。临床意义一、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2)中毒颗粒:中毒颗粒常出现在中毒性粒细胞胞浆内,较中性粒细胞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兰紫甚至呈黑色,常与空泡变性并存出现(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概因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被染液中的甲醇溶解所致(4)杜勒小体(Döhle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µm~2µm。(5)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

8、发生固缩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