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

ID:5888438

大小:7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12-27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1页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2页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3页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4页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08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一、神经元(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的类型:①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个亚类.②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将神经纤维分为Ⅰ,Ⅱ,Ⅲ,Ⅳ四类.Ⅰ类纤维又包括Ⅰa和Ⅰb两个亚类.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概念: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2)轴浆运输的特点:①双向性:②主动运输.③普遍性(3)轴浆运输的分类:①顺向

2、轴浆运输(线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结构的运输,运输速度约为410mm/d)和慢速轴浆运输(微丝,微管等结构的运输,运输速度约为1~2mm/d)两类.②逆向轴浆运输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方面作用.①功能性作用:即通过传导神经冲动,释放递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②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神经末梢经常性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神经的这种作用称为营养性作用.第二节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3、触。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一)突触传递过程(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Na+的内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cl-内流增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区别见表1-8—1表1—8—1EPSP与IPSP的区别EPSPIPSP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后膜对离产的通透性提高Na+、K+通透忭,提高K+、CI通透性,尤其是Na+尤其是CI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

4、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闰绍细胞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为甘氨酸。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例

5、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2.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GABA去极化,引起CL-内流,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二、突触传递的特征(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兴奋的总和(四)兴奋节律的改变(五)后发放(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一)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凡以

6、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纤维。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②人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③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乙酰胆碱有两种受体。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以及骨骼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

7、毒蕈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另—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烟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