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

ID:6054845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1-01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_第1页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_第2页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_第3页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_第4页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其策略探索探究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应从其“社会针对性”与“个体针对性”双重内涵指标展开。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存在指导思想片面化、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缺失等误区。积极探索科学评价策略,应从几个方面着手:更新观念,构建质量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搭建各主体互通互认的质量评价立交桥;评价方式多元化,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构建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策略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

2、-0070-0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关注其质量评价及其策略等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质量内涵,认真审视、反思在其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其质量评价策略,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12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内涵的界定《教育大辞典》从一般意义上对教育质量的界定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

3、念,应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尺度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质量应将其“社会针对性”与“个体针对性”指标统筹兼顾,核心是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导向则是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旨在为社会行业输送具有胜任力的“职业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满足个体生活所需与终身职业价值实现。这就要求,在评价这一教学模式质量时,应厘清其质量内涵、秉持科学的质量观,将“工学结合”质量观的社会适应性、个体发展性、整体系统性、特色创新性统一于其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存在的误区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评价的实践来看,虽然业

4、内从未停止对其探索,努力以更科学的范式、标准、方法促进其健康发展,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阻碍其更好运行。(一)评价指导思想片面化12虽然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的重要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质量考评中,过多的指标指向于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以具体的分数衡量培养对象的受教育水平,以量化的思维逻辑来定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质量层次。这种逻辑的评价,学生内在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交际与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就很难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出来,从而影响整个质量体系的全面评价;过于重视近期效益、忽视长远价值,过于重视外在价值、忽视内在价值,是其另一误

5、区所在,即过于重视学生即时技能知识的掌握熟练度、对口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职业潜能的考量;过于重视该教学模式给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等带来什么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给予该教学模式的核心主体——学生自身带来什么有利于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二)评价主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12工学结合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此模式跨越政界、教育界、商界等,关涉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多个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自身价值规律,即“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6、但在工学结合的实际评价中,学校一方大多从校内价值取向出发评价其质量水平,评价结果往往片面化,得不到社会、企业、政府等其他主体的认可;政府、社会对其评价往往是过于宏观与模糊的,针对性不强,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其质量的真实面貌;企业积极性不高,大多以企业营利价值为出发点对待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而忽视本模式具有的社会公益价值与对本企业行业长远的人力资源支撑价值;学生对此缺乏话语权,没有权利表述其中的优劣,最多也就私下里议论一下,想一想而已,他们的感受与评价向来是被忽视的。对于工学结合质量的评价,由于不同主体价值观、利益关注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而

7、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致使工学结合质量的面貌千差万别、难以辨认。而在现实中,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作、交流机制,缺少合作的组织构建与合作制度,对其也很难产生一致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众说纷纭,从而形不成教育合力,使得应有的工学结合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大打折扣。(三)忽视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缺失很多对工学结合质量的评价只在一个教学周期结束才开始,多采用某一项目的技能考核、理论测试,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则会丢失、进入不到整个质量评价的体系之中,诸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因难的能力与专研能力以及坚强毅力等

8、,这些都是终结性评价难以捕捉的,而这些往往却是评价一个“职业人”最可靠、最真实的信息,也是衡量整个工学结合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