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

ID:7433837

大小:33.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15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_第1页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_第2页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_第3页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_第4页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程俊超教了七年的语文,突然间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着实让人纠结。一直期待早日能找回做语文老师的状态,所以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一个突破口,能够早日让自己能够完成突围和自我救赎,所以带着一份期待地心情走入了xx。在xx的心情是复杂的,到现在还未理清楚,就胡诌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贻笑大方:一、谦卑地向他人学习,固执地坚守自我:xx二中推广的271教学模式,的确让我们耳目一新,271的理念,也在这所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偏安一隅、坐井观天的我来

2、说,不敢对这种模式妄加评论,但是走进他们课堂的第一真实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恐怖——对其课堂的容量感到恐怖,对其上课环节的紧凑性感到恐怖,对其学生的能力感到恐怖,对其教师的水平感到恐怖……当时我们就一直有个疑问:语文是这么上的吗?能这样上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思考:xx语文的这种展示是不是一种伪展示,xx的这种繁荣又是不是一种伪繁荣呢?带着这样的一种疑问,我们又走进了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高三的课堂中,突然想到自己上高三的经历,两者比较,他们的学生和课堂确实有些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触,于是一种想改

3、的冲动跃然于心头。但是回过头一项: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性,但课改重在一个改字,重在创新。语文课堂模式化了何来的改?如何体现课改的“创新”二字?且满堂讲不等于满堂灌,把80%的时间给学生,并不等于每节课都把80%的时间给学生。由此我想到教育学博士周敏的一句话:“凡是模式的东西都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因为模式本身就束缚人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解读与多元化解读。课堂模式化了,老师没有个性化的展示,缺少创新的舞台,学生又何来创新?这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违背的。改是一定要改,

4、改一定要向先者学习,但是不是就一定是xx的这种模式呢?我不敢确定,但是“右手拿来,左手把握住我们的根”总不会有错的。二、留一份诗意给语文,别让语文变味:从xx的课堂做出来,我们一直在谈论一个话题:xx的方式是不错的,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是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失去了语文味呢?校长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味?现在想想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完整地答案,我想:语文课有三味:语文味、书卷味、人文味。人与课有四境界:人在课外、人在课内、人如其课、人即是课。语文的课堂应该有一种让人诗意地栖居的氛围。诗意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精神

5、生活方式;是我们感知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教师人生的审美方式;是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留一份诗意给语文。要以文学的方式实现诗意生存,以文学的魅力培育诗意课堂,以文学滋养奠基诗意情怀,以文学心性成就诗意人生。以诗意课堂的理念作指导,用睿智的思想、信手拈来的鲜活实例,用俏皮形象的比喻、人文的情怀,用深厚的学养、激情即兴的演讲,给学生添了一份对那些文学日子的回忆,给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走向一扇通往教育新境界的大门。只要着眼于诗意而非着手于功利,注重生活而非注意生存

6、,语文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地教学的“家”而非教书“匠”。反思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也存在着这样诸多的问题吗?我们或固守旧式,或者矫枉过正:(1)重情感、态度,轻语言的品味;(2)误解“合作”“交流”,轻视自主学习;(3)课堂预设问题太多,文本阅读不够;(4)喧宾夺主,多媒体使用过滥等。这些都是忘了语文本真的教学。xx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有了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可依,而是在嘲讽别人的同时,更多看到自己的毛病。反思和调整自我,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简简单单,借用于漪老师所说的话很恰当,“文本内容还未掌

7、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扎扎实实即教学有中心、有收获、有法度(哪个最有效就选作切入点)。真真切切讲的是心思在教学上,提倡要感动学生,首先要燃烧自己。三、关注个性化阅读,慎观应试型技巧:懂得语文的人都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是在xx,我们却看到“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场景。这让人害怕。语文课除了常规教学之外,还要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我觉得,文学文本自作家发表后就成为独立于作家之外的客观存在,阅读鉴赏实

8、际上是读者作为鉴赏主体向文本客体挺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创新解读,并不是简单否定从前的或他人的解读,而是要告诉学生,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解读。真正的文学阅读,其实质是我们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文本叙说的相逢,是我们内心敏感柔软的部位被一种呢喃言语触动。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