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

ID:8153367

大小:28.5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08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_第1页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_第2页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_第3页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_第4页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论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及治理对策2006-4-2014:15    在西方,“信用”(credit)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个人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形成和深化的过程。  一、信用建设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用的发达与信用体系的完善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无法健康发展。现代金融业正是在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初始的物物交换发展到

2、现代借贷关系,是以交易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的,失去信用,也就毁掉了金融的道义基础。  信用是市场经济良好并有效率运作的根基,是经济活动主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是仰赖信用而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信用行为在经济主体的长期重复博弈中使双方达到触发策略均衡而增加利益,并满足人们对赞美、尊重、荣誉的需要,能够产生精神正效应。信用体系的信用信息公开、完整,有助于经济主体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在信任与契约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广泛,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市场经济也将因此

3、发展到更高阶段。  信用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新型投资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保障。经济主体广泛使用自己的信用,就可以达到共同诚实守信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失信行为,从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新型筹资机制;发展信用消费,引导人们消费行为,建立起新型消费模式,有效解决当前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的问题。  信用及发达的信用信息系统是提高政府管理与决策效率的必由之路。政府管理与决策效率的提高,前提是要掌握大量社会信息资源,信用信息资源是其中的一个核心,信用体系的完善并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政府管理部门就

4、可以节省时间,降低强度,从而达到提高管理与决策效率、改进管理与决策效果的目的。市场交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得到降低,既可节约自然资源,也可以节约社会资源,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社会根源  历史积淀和制度性约束致使我国社会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交换形式主要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家庭作坊式的经济模式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多地限制在非信用领域。社会缺乏按信用规则办事的经济环境、经济基础及“欠债还钱”

5、的信用意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主体的经济往来主要由政府调节,生产所需资金由财政无偿划拨,甚至生活资料供应也是按计划凭证供应。计划经济本质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必然排斥与市场经济伴生的信用关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经济活动遵守的是调拨式的权利规则,信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滋生的土壤。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传统信用观念深植于华夏文明沃土,但迈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之时,传统信用观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信用缺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主要的原因是二十多年来

6、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在设计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实施这一改革的进程中,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在思想观念上混淆了传统信用内涵与市场经济信用内涵的区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配套进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纯粹经济学意义的商业信用制度建设,至今社会行政管理阶层中仍然存在着以传统、零散、不规范、弹性信用代替现代市场经济严格、规范、广泛、要约化信用的模糊倾向,立足于全局和深层次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和安排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资源的有效需求。  政府和司法作用的缺位、

7、失位,使违约成本远远低于收益。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便会选择违约。近几年,法制建设取得一些进展,但法律对信用经济运行方面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表现为:立法还不够完备,现有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行政干扰的问题,即使在没有干扰情况下也难于做到公正执法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案件执行率低,特别是对涉及银行的案件,常常因出于维护暂时和局部的社会稳定关系,

8、而明目张胆地放弃对社会信用关系的维护,甚至把“银行执行年”演化成“执行银行年”;诉讼过程中收费过多过高,受偿率、执行率又过低,金融机构“赢了官司赔了钱”,造成“守信失利、失信得利”的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三、我国现实信用环境的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