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0932

大小:65.0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仁寿一中南校区2023级高一上入学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第I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II卷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是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重要代表。彩陶在当时大范围的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该彩陶可反映当时()A.农业与手工业分离B.生产力有一定的进步C.彩绘技术领先世界D.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彩陶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所以彩陶可以反映生产力的进步,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本题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但“真实”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学习历史必须掌握年代。现在最常用公元纪年,这种纪年法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在每个世纪里,习惯上又有“前期”“中期”“后期”或“初期”“末期”等叫法。据此、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46年,应该表述为()A.公元前10世纪中期B.公元前10世纪末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期D.公元前11世纪中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商朝末年。公元前1046年介于公元前1040—公元前1060年间,又因为是公元前,因此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末期,D项正确;公元前10世纪中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940—公元前960年,排除A项;公元前10世纪末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970—公元前999年,排除B项;公元前11世纪初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1000—公元前1020年,排除C项。故选D项。3.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A.冲击贵族血缘政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利于形成层层拱卫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以藩屏周”的格局,C项正确;西周实行的贵族政治,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封国是统治中心非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4.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传说时代”无可信历史D.原始文字未具备书法要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是填补史书缺载,反映了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原始文字一定程度上具备书法要素,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心灵的安居之所”、“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等可知,先秦时期各家都注重探讨人的身心如何安放的问题,这其实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使人心思定,B项正确;A项中的“趋于统一”说法错误,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是趋于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当时儒道并非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稷下学宫的学者多能游说君主,而且孟子自认为自己可以平治天下,这说明当时的学者著书立说与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密切联系,C项正确;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文化的影响力在下降,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当时稷下学宫的学者都主张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各学派的主张,无法证明各学派之间的思想是否有融合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以下史实反映出当时()周桓王五年(前715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祊、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年) 晋大夫卻至与周王室争夺邰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邵至承认邵田为王室所有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土地国有原则遭到破坏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土地交换现象时有发生,周王已经无力控制这些行为,王室丧失了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井田制遭到破坏,无法反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宗法制无关,且分封宗法制在战国时期才彻底崩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并非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战国策·齐策五》载,战国时的诸侯宫廷中,“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秦始皇统一六国,集中了全国的乐舞,以致女乐倡优充盈宫室。据此可知当时()A.新兴地主财力雄厚B.宫廷贵族生活奢靡C.艺人社会地位低下D.官方主导艺术创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以致女乐倡优充盈宫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战国至秦朝时期宫廷生活奢靡的现象,B项正确;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与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官方主导艺术创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中央任命D.地方推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由中央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C项正确;世代相袭是先秦时期的用官制度,排除A项;考试选拔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排除B项;地方推举是两汉的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名称记述《峄(yì)山刻石》“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之罘(fú)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东观刻石》“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C.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D.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数次东巡,反复刻碑强调天下统一的重大意义,意在强化国家认同观念,B项正确;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此时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排除A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秦始皇东巡立碑刻石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并不是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1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赐印制度将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朝廷大小官员均由中央任命,说明秦朝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项正确;“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项;官员任免程序并不复杂,只是官吏任职必须凭官印上岗,排除C项;因“法律制度比较严苛”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初,畜力比较缺乏,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规定凡是偷盗牛马者,将处以重刑。而到汉武帝时,“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革新C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D.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从禁止杀牛、盗牛,到“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说明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发展,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马的增多(当时的耕作,以牛耕为主,也用马耕。一般采用二牛犁耕的方法,用单牛犁耕的比较少),蓄力增强不代表农耕技术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蓄力的变化,不涉及食物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光武帝下令在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修撰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地方名人,其后兴起的沛、三辅、鲁和庐江地区,都是和两汉皇室家族密切的地区,由此可知,光武帝下令修撰郡国书实际上是为了追述、宣传祖先美德,借此彰显统治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非巩固儒家正统地位、尊重地方历史传承,排除AB项;材料与安抚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A.推行无为而治B.探索济世之道C.弘扬尊法抑儒D.完善监察立法【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崔寔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B项正确;崔寔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项;崔寔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表示抑制儒学,排除C项;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寔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5.汉代太学很注重考试,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考试制度。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两大作用:一是通过考试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充实汉朝官吏队伍;二是通过考试,督促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材料可以用来佐证()A.汉代已经建立起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B.汉代已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C.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D.汉代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时规定太学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考试内容也多为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的标准,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正确;汉时规定太学生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到政府任官,但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即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排除A项;隋朝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B项;太学的设立是在长安(中央),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郡县学校设立的情况,所以并不能佐证“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排除D项。选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16.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主要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答案】(1)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③知识分子的创造(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均可)。(2)主要思想: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②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③法家: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3)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可得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由材料“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可得出知识分子的创造(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均可)。【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老子《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可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由材料“《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得出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由材料“《韩非子》”“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得出发展改革思想,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及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及所学可得出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7.【时代变迁与历史认识】材料一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舆情,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材料二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1)据材料一,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现实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答案】(1)观点: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商鞅变法导致了强国弱民;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从长远角度看,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的灭亡。现实因素:借此批评王安石变法,指出其变法措施的弊端。(2)理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和北宋时期中国。 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可得出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但导致了强国弱民;据材料一“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可得出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据材料一“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可得出从长远角度看,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的灭亡。第二小问现实因素,据材料一“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舆情,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角度考虑可知,借此批评王安石变法,指出其变法措施的弊端。【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国)。注意设问要求“唯物史观角度”,结合唯物史观知识从商鞅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等角度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盐铁专营应不应废止?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所选拔出的人才)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营政策,进行全面总结辩论。贤良文学一方认为:“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椎,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并指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盐铁贾责,百姓不便”。他们还认为盐铁专营吸引了大量商贾为官,权与势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的局面。——摘编自桓宽《盐铁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贤良文学反对盐铁专营的理由。【答案】盐铁专营不利于教化民众(或导致民风败化);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官营产品质量差、价格贵,不方便民众日常使用;盐铁专营,造成官商勾结,加剧贫富分化等。【解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