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

ID:8558670

大小:2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1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_第1页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_第2页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_第3页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_第4页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母婴用品展览会http://www.lamashow.cn/guanyushishanglama/dlong  摘要:华人译者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从自身特定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塑造孔子形象,传递民族价值,表达个人诉求,满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为中译外事业做出相应贡献,具有启示意义。      一、引言  《论语》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儒家典籍,通过语录集的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使“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性格及伦理精神吸引了历代中西译者的关注,造就了《论语》作为除《道德经》之外在西方重译最多的中国典籍之地位。在逾四百年海外传播历

2、程中,《论语》共有英译本60有余,笔者所搜集到的海内外华人译者译本共28本,占《论语》英译本近一半的比例。但从目前《论语》英译研究论文种类可见,“国内偏重语言层面研究,国外则侧重从多层面论述译本的思想诠释问题”。。译者研究,尤其是华人译者从文化血统上一直未能得到《论语》英译研究者应有的关注。在高举民族文化复兴大旗的今日,现阶段研究成果未能系统梳理历时语境下代表性华人译者及其译本并找出文化传播的规律性,不失为一种遗憾。由此,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代表性华人译者文化身份的共相及其个性,探讨文化身份从哪些方面影响了经典的形成及孔子形象的建构?是否对当前“中译外”人才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3、?  二、文化身份建构与华人译者的文化身份焦虑  作为一门包罗万象,具有明显跨学科倾向的领域,我们无法对文化研究进行简单界定。其研究范畴涵盖文化生产全过程,涉及民族、种族、身份政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等不一而足。从70年代中期开始,差异性文化研究或“身份研究”开启了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之路。文化身份是后殖民文学写作中重要的核心概念。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三剑客”――赛义德(Edwardw.Said)、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及霍米?巴巴(HomiK.Bhabha)均将文化身份视为后殖民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就《论语》英译而言,西方译者在翻

4、译过程中始终将《论语》定位于“非我族类”的文本阐释,其中不免带自身的思想前见及价值取向,无法给予异域读者客观的译本感知。如:西方传教士译笔下的《论语》只能视为基督教的注脚与补充,而西方汉学家的《论语》英译则倾向于用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来诠释和替代中国思想。在此类译本影响下,西方哲学家芬格莱特曾承认,“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对我来说,他的言论集――《论语》,也似乎是一件陈旧的不相干之物。”“因此,《论语》英译历程中,如何通过自身文化身份在推动中国经典“走向世界”的同时塑造一个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孔子形象,成为历代译者挥之不去的焦虑所在。  作为心理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与恐惧情绪同义”。阿兰?德伯顿在《身份的焦虑》(StatusAnxiety)一书序言中将身份的焦虑界定为“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典籍英译过程中,作为民族身份构建的一部分,华人译者在定位自身民族身份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文化形象重构与传递。但此时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卡尔?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窘境,本文选择不同历史背景下具有代表性华人译者生活经历、翻译策略、副文本信息、孔子形象塑造等侧面,分析其作为典籍英译过程中的主导与纽带如何通过译本建构民族文化形象与身份,在西方世界获得身份认同。  三、代表性华人译者身份及其《论语》英译  鸦片战争无情地

6、打破了清政府原有的“天朝上国”迷梦,与此同时,中国也沦入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弱势一方。这必然导致传达《论语》精义过程中,华人译者一方面要通过迎合西方文化获得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迫切渴望对自我文化形象进行清晰的界定。因而,他们的文化身份实际处于一种现实与历史相分裂的状态,身份焦虑普遍存在于华人译者之中。因此,本文基于华人译者的译本,检视不同历史语境下华人译者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孔子形象塑造,立意并不在于辨识华人译者译本的优劣。  3.1“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笔下“神圣的异教徒”  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与晚清政府的日趋腐败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此同时,仍处于中古发展阶段的晚清社

7、会不得不面临来自近代西方的军事威胁与坚船利炮轰击。  至此,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带着救国醒民的目的成为每位爱国志士的要务,人们“力求新声于异邦”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对传统文明与文化弃如敝履。  此时,辜鸿铭所选择的救国之道却与前者大相径庭。他不但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能救世界”,更对西方物质文明与文化大肆鞭挞。辜鸿铭为何会做出这种与历史潮流“格格不入”的选择呢?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看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