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ID:9128229

大小:7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8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_第1页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_第2页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_第3页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_第4页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青岛理工大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短板口益凸显,平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特征日益成为传统型企业转型与创新的方向。只有探索与互联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绩效,最终实现井赢。关键词:平台型企业;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平台型与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述1.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类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平台型企业的研宄及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笔者将平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义为: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为员工发展谋福利的成长性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最终实现企业由“单赢”到“共赢”的转变。对于平台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目前研究甚少,以下五种模式是基于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可以体现平台企业的模式及特征。(1)“云管理”模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出现,简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结合学者对云培训的研究(周璐等,2014),笔者在其研究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云管理”模式机制(图1),包括云数据分析机制、云培训机制、云反馈机制、云数据运行机制四个组成部分。“云管理”模式具有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私人定制等特点。不同于传统型企业,实行“云管理”后的平台型企业从员工招聘、培训、管理到运行监督都更加灵活化和自动化

3、。(2)“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面临的员工流失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力资源“散”的问题(赵琳,2014)。“聚管理”模式充分满足员工的需求,让员工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我驱动、自主创新的主体,使企业实现“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服务”的转变,充分保证丫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海尔集团在人力资源服务的转型上最具有代表性,海尔集团视员工为顾客,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也正是对“聚管理”模式的体现。其中,“人单合一”模式的“人”代表企业员工,“单”颠覆了狭义概念上的订单,代表的是企业用户资源;“合一”是指把员工和企业用户资源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又使员工在此过程中

4、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张瑞敏,2016)。(3)弹性半挂靠管理模式。平台型企业通常与平台劳动者签订“三方协议”或“四方协议”。劳动者与企业由此形成“半挂靠”关系。如滴滴打车开创了全新的时间管理模式,司机只需签订一份由软件平台、劳务派遣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及私家车车主共同参与的“四方协议”便可形成半挂靠关系。在此关系中的司机大多为兼职司机,只要他们有闲散的时间便可以选择出车,不存在时间上的强制性要求。这种利用闲散时间以获取收入的开放性管理模式,也正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人力资源共享的特点(于晓东等,2016)。(4)互评导向模式。“互评”即领导和

5、员工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种双向约朿的管理模式。平台型企业员工同样对企业领导进行绩效考核,以互评机制为基础,促进平台、员工、消费者三方形成相对平衡、和谐的关系。以爱彼迎(Airbnb)为例,在绩效考核方面,形成平台、员工、消费者三方的纽带关系,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高超民,2015)。(5)职业生涯导向模式。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该模式注重企业活动与员工个人活动的相互促进和统一,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开发,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的业务水平,使员工获得终身就业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率(高超民,2015)。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以发现,传

6、统企业虽然为员工提供了高工资和奖金,但很难给员工带来更大的激励,因为员工在实现了基木的物质和生理需要后,将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一一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平台型企业致力于以员工职业生涯为导向,以员工终身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为员工的创新发展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真正实现为员工谋福祉,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共享、共赢的管理模式。1.传统型企业人力资源模式基于不同的研宄视角,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划分。Walton(1985)从人性假设视角出发,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为以控制成本为主的“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以提高员工承诺为目的的“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7、Dyer(1988)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将其分为投资型、参与型与使用型三种;Lepak&Snell(1999)从人力资源资本的视角出发,将其分为内部开发式、获取式、契约式和联盟式四种;谢泗薪等(2010)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视角出发,划分为利诱型、投资型和参与型。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视角不同,模式不同,但基础框架大致相同。结合诸多企业实践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建立在Walton(1985)提出的控制型与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笔者从企业人性的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为承诺型、控制型和混合型三种。承诺型指的是企业注重与员工建立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